第二章 第二位空军司令 吴法宪(二)
五、奋战在抗日战场
2、参与创建晋西南根据地
平型关战斗后,根据八路军总部的决定,吴法宪所在六八五团当时的任务,是随一一五师主力前去创建晋西南根据地。由于晋西南地区既是陕甘宁边区的东部屏障,也是陕甘宁边区联系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纽带,因此此任务十分重要。六八五团在五台山的豆村休整一个星期,团长杨得志和政委邓华想进行一次党内的组织纪律教育,要吴法宪起草一份教材。吴法宪用了一个通宵写了一个“党员组织纪律教育十八条”。内容主要有: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党的支部组织分工和支部生活:党员必须遵守组织纪律;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必须以身作则,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一切,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中华民族的解放而牺牲个人生命等。油印发给全团各连进行教育。此时中央军委突然之间来了命令,要一一五师兵分两路,一路由政委聂荣臻带一批干部留在晋察冀创建根据地,邓华和六八五团二营曾国华也留下了,另一路由林彪罗荣恒率领,南下。杨得志`萧远久和吴法宪带着六八五团的一营`三营和团直属队南下。吴法宪奉命带领政治处的全体同志,跟随六八六团政委杨勇到晋南去扩兵,吴法宪把政治处的人分成相应的小组,分别派到各个县,自己则留在运城城内扩兵,居中协调指挥。经过两三个月的工作,我们扩到了一千多人,把他们编成一个新二营。1937年底,吴法宪任六八五团政治委员。
1938年3月六八五团三个营在杨得志吴法宪的统一指挥下,在686团的配合下,居高临下,由两边塬上往下攻,直逼午城镇。在攻进镇子后,我军又逐段地攻击前进,与敌人一间房一间房地进行激烈争夺。这一仗打得很艰苦,我军整整打了一个晚上,才最后消灭了日军一个中队,活捉一个日本兵。部队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的统一领导和部署,展开了建立晋西南抗日根据地的活动。
3、进军山东。1938年11月初,吴法宪任团军政委员会书记,率685团进军山东。十二月九日吴法宪任八路军苏鲁支队政委,率部从山西太行山北马庄出发,开始了东进山东敌后的征程。12月下旬悄悄通过平汉路,在五陵镇休整一天,向部队进行平原地区行军的教育。吴法宪把姓名由吴文玉改成了吴法宪。部队从五陵镇出发,经濮阳、东明、菏泽、定陶、成武,于一九三八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到达江苏、山东交界处的微山湖以西地区。很快消灭了王献臣这一股湖西地区的最大的敌人,湖西地区的形势发展很快。苏鲁支队也发展到了一万二千余人。成为整个苏鲁地区举足轻重的一支重要武装。1939年4月初,吴法宪和支队部率领一`二`三大队和独立大队开始越过陇海路南下。目标是铜山以南`宿县以东`灵壁以西地区,消灭这一地区的日伪军和土匪队伍,扩大抗日根据地。第一个袭击的目标是位于濉唐河边的灵壁重镇时村。在时村设有伪军的一个收税大卡,一天可以收到好几千块钱。时村驻有伪军三百多人。在我们到达的当天晚上,吴法宪和彭明治亲自指挥三大队向时村发起突然攻击。三百多名伪军全部被消灭。这次战斗一共缴获了步枪三百余枝,机枪七、八挺,子弹上万发,另外还有包括布匹`食盐等在内的一大批资材。一九三九年五月吴法宪任苏鲁豫支队政委。奉八路军总部命率部向豫东、皖北方向发展。部队越过陇海路,再次进入到皖北萧县境内,收缴了大量国民党遗弃的枪支,武装了部队,队伍发展极其迅速。不久,吴法宪率部又越过津浦路,向灵壁`泗县`睢宁推进。这样,就从西北到东南再到西南,形成了对徐州的三面包围之势。这使得日军大为恼火,集中了近六千兵力,从徐州`夹沟`宿县`灵壁`睢宁`时村,分七路向苏鲁豫支队进行合围,吴法宪命令部队立即全部集中到张山集和褚兰集山区。当晚,部队经一夜急行军,全部到达了指定位置。部队刚部署完毕,就发现敌人的坦克`汽车一路一路浩浩荡荡地过来了。很快,将近六千人的日军的快速部队,就包围了张山集和褚兰集。除步兵外,日军还配置有五十多辆汽车`二十门大炮和两辆坦克。根据战前的部署,我们四个大队各挡一方,日军用坦克冲了几次,始终也没有冲过来,反而冲到山沟里去了。晚上吴法宪率部突围,回到了萧县根据地,
经过两天一夜的阻击,我军终于脱离了敌人的包围圈,彻底粉碎了敌人的七路围攻。
4、挺进皖东
一九三九年七月初,吴法宪奉命率八路军苏鲁豫支队一大队及七大队一部从驻地出发,开始往东向皖东北行进。部队接连打了七`八仗,基本上打开了灵壁`泗县`睢宁这一个三角地区的局面。之后,吴法宪率部又继续往东发展逐渐进入了洪泽湖畔的半城`南新集`蒋坝等地区。打开皖东北局面的同时,苏鲁豫支队也顺利地同鲁南取得了联系。一九三九年七月中旬,山东南进支队的近千人,由支队长李浩然`政治部主任胡茄(唐棣华)率领,来到睢宁以南同吴法宪部会合了。到一九三九年的夏末秋初,吴法宪率部把皖东北包括一部分苏北地区的局面基本打开了,东到运河边,西到津浦路,北到徐州附近,在这片土地上,我军建立了抗日根据地,有自己的政权,有党组织,有游击队,有主力部队在活动,军队、地方各负其责。1940年2月下旬吴法宪降为苏鲁豫支队政治部主任。
5、南下苏北。
一九四O年三月,115师师部命令苏鲁豫支队离开湖西,南下并东进苏北,以配合新四军的渡江行动。一九四O年六月部队整编,苏鲁豫支队的番号被撤销,改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一支队,以后又编为第五纵队的第七旅。第一支队下辖的一`二`三大队分别改称一`二`三团,支队长彭明治,政委朱涤新,副支队长田维扬,吴法宪为政治部主任。八月底的一个晚上,运河涨水,一支队决定趁这机会实施渡河行动。以一团为主,向清江市警戒,并佯攻日军驻守的鱼沟,以保证渡河部队右侧的安全,向左,则向泗阳加强警戒,与此同时,支队主力很快渡过了运河。我们只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就占领了南到淮阴`涟水,西到泗阳`宿迁,东到射阳,东北到响水口`灌云。淮海广大地区,我军每控制一个地区,就立即着手建立自己的政权。不久,我们就相继建成了沭阳`涟水`淮阴`泗阳`灌南五个县政府及县委领导,九月,正式成立了淮海专员公署。吴法宪兼任淮海区专员。九月三十日晚,吴法宪随一支队奉命从涟水和响水口之间东渡盐河,进入阜宁地区。为支持新四军的黄桥战役,吴法宪随一支队在歼灭韩德勤的部分主力部队,并占领了盐城`阜宁后,奉命继续挥师南下。十月十四日,八路军第五纵队一支队一团进抵东台县白驹镇,与新四军二纵队司令员王必成、政委刘培善率领的二纵队六团会师。这是抗战以来,八路军和新四军在苏北第一次胜利会师。这是一次有历史意义的会师,使我华北根据地终于和华中根据地联成一片。10月29日,吴法宪代表八路军前往曲塘参加苏北抗日和平会议。皖南事变后,1940年12月下旬,吴法宪任八路军第五纵队政治部主任。1941年1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苏北盐城重新成立了。将我党领导的陇海铁路以南的部队统一编为新四军。全军共七个师,一个独立支队,计九万余人。八路军五纵队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黄克诚任师长兼政委,彭雄任参谋长,吴法宪任政治部主任。
6、经略苏北
1941年七月上旬,日军独立混成第十二旅团`第十二军一部及伪军李长江残部,集结在东台`兴化`盐城以西的射阳和陈家洋等地,准备重点进攻根据地。吴法宪参与指挥新四军三师的反扫荡战斗,八月七日,日伪军大部不得不从盐城`阜宁地区南撤,东沟`益林地区被我们三师收复。到八月底,日军没有达到目的,被迫停止在苏北的“扫荡”行动,撤退了。根据当时的战报,在这一个多月的反“扫荡”斗争中,新四军各部队共进行了大小战斗一百三十余次,用自制水雷击沉敌汽艇三十艘,毙伤敌伪一千九百余人,俘日伪军一千余人。大“扫荡”过后,三师即下决心抽调部分主力及地方部队,大力开展清剿土匪的工作。经过三个月的大大小小的艰苦作战与政治攻势,同时教育争取一些窝藏土匪的不法分子,终于将横行苏北多年的土匪完全剿灭。肃清了土匪以后,三师将一部分主力部队分散做群众工作,大力发动群众斗争恶霸,实行减租减息,实行合理负担,改善人民生活。
1941年10月20日吴法宪参加了陈道口反顽战斗,我军共消灭了敌人三千多,俘虏了国民党泗阳县的县长`专署秘书和各类军官三十多人,缴获步枪一千多支,轻`重机枪十四挺,迫击炮两门,还缴获了电台及其他各种器材。战斗取得完全胜利.
一九四二年十一月十五日,日军第十七师团一部及伪军第三十六师共五千余人,分别由泗阳`淮阴`涟水`南新安镇`沭阳等地出动,向淮海区党委`行政公署`军分区和十旅旅部的所在地小糊庄`陈圩`张圩等地分进合击,企图一举把我淮海根据地的党`政`军领导机关全部消灭掉。根据新四军三师的部署,十旅的部分主力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于内线坚持斗争,而十旅主力大部与淮海区的党政领导机关一起,跳出合围圈,转向灌云东北等敌人后面比较薄弱的地区。敌人的五路合围扑了个空。敌人扑空以后,就在六溏河(这是一条从东向西南的河流,拐入运河)两岸,反复“扫荡”,寻找我主力部队。同时,他们又在高沟`杨口`陈家集`钱家集`湖庄等地设置据点,并修通彼此之间的公路,以相互策应。淮海根据地被这些据点和公路严重分割,从而加重了淮海根据地以后坚持敌后斗争的困难。淮海根据地被分成几块以后,敌人就实行分区“清剿”,一个地区一个地区进行“扫荡”,就像梳头一样,今天梳过来,明天梳过去,反复地梳。这样一来,就使淮海区军民处于根据地创建以来最艰难的时期。我军民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作战,终于迫使敌人暂时停止了“扫荡”。
1942年6月,吴法宪参与领导了新四军三师的整风运动。三师的这次“整风”,搞得是比较稳妥。
一九四二年10月吴法宪与师政保卫部任内勤干事陈绥圻结婚。两人育有儿子吴新潮、女儿吴仲秋、吴京秋(后改名金秋)、吴巴璀、吴梦璀,养女陈采芹。
一九四二年秋末冬初,日伪军开始“扫荡”淮海`淮北和淮南等抗日根据地,吴法宪参与指挥三师的反扫荡斗争。一九四三年一月中旬,日伪军相继出动,敌人兵力增至两万四千余人,完成了对盐阜根据地和国民党韩德勤部所驻的淮安以东地区的包围。一月二十六日,敌人开始向盐阜根据地发起大规模的“扫荡”。反“扫荡”初期,我们按照在反“扫荡”的预定方针,避敌锋芒,保存主力。接着灵活出击,敌人在我们内`外线部队的有力打击下,顾此失彼,不得不于三月初准备撤退。我军立即集中兵力,实施反击。到四月十四日,反“扫荡”作战胜利结束。
1944年4月24日吴法宪参与指挥阜宁战役,黄克诚`洪学智`吴法宪及沈启贤这时都在张家湾作战指挥所里指挥战斗。下午时分,几乎是同时,各部队开始攻击各个据点;八旅主力在张天云`李雪三的指挥下,以二十二团猛攻头灶`七灶`张庄等据点;十旅主力在刘震`吴信泉的指挥下,攻击阜宁以北的大孤庄和小孤庄两个据点,并以十旅主力一部进到小孤庄以南地区,准备打击从阜宁出来增援的部队。四月二十五日上午,八旅和十旅先后顺利解决了战斗,据点里的敌人被全部消灭掉,没有跑掉一个。在攻击各个据点的战斗正紧张进行时,十旅二十八团,在团长钟伟的指挥下,又回过头来猛攻伪第五军军长王清翰带来增援的两个团,敌人支持不住,立即向阜宁城溃退。十旅二十八团和二十九团见状,乘机向溃退的敌人发起猛攻,尾追赶敌人进了城,与敌人展开巷战。这时,扫清了阜宁西北敌人据点的八旅二十二团`二十四团,同时也从张庄向阜宁城发起了攻击,占领了阜宁城北门外壕两侧的据点和炮楼。不久,也攻入了城内。十旅和八旅部队各自按照划分的攻击区域,一个街道一个街道地攻击前进。这个时候,黄克诚、吴法宪及沈启贤等,也前进至张庄指挥攻城作战。按照黄克诚的命令,我参战部队在阜宁城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四月二十五日晚,阜宁城全部被包围。四月二十六日上午十时,阜宁城内的战斗全部结束,我军毙伤敌人四百人左右,俘敌副师长以下两千二百多人,攻克阜宁县城及外围据点二十二处,给孙良城部伪军以沉重的打击,不仅扩大了苏北根据地,切断了南通至赣渝这条连结苏北与苏中的重要公路。
7、参与指挥两淮战役
1945年8月中旬华中局决定,三师攻打淮阴和淮安。三师决定,两淮战役由参谋长洪学智、政治部主任吴法宪统一指挥。吴法宪、洪学智召集了十旅旅长刘震、政委吴信泉以及二十八团`二十九团`三十团`师特务团的团长`政委开会,由洪学智主持,研究和部署打淮阴。八月二十八日,各部队开始肃清外围。经过三天的战斗,外围敌人的各种据点全部被我们肃清。
九月二日下午二时,总攻开始。战斗打响后,洪学智和我到了南头。这时,二十八团的队伍已向前推进了五`六百米。团长钟伟的准备工作做得很充分,他找了一口大棺材里面填满了黑色的炸药。然后,二十八团用这口大棺材,在淮阴城的东南角炸了一个大洞,爆炸声刚停,二十八团就从洞里冲进了淮阴城。与此同时,王营那边的进攻部队也从西边冲进了淮阴城。战斗进行得很顺利,到下午三`四点钟,就基本解决了战斗。我军只用了一个多小时,就攻占了苏北的历史名城——淮阴县城。这一仗,我们共歼敌约九千人,并击毙了伪二十八师师长潘干臣。八月二十二日,师长黄克诚从黄花塘赶了回来,亲自指挥攻打淮安。参加攻打淮安的部队是七旅、八旅,以及射阳独立团和盐阜独立团,由八旅旅长张天云和七旅副旅长胡炳云负责指挥。黄克诚一发起攻击令,八旅就从靠近运河的西南接近淮安城。他们用预先运去的重磅炸弹,将西南城墙炸开一个大缺口,然后部队立即从这个缺口中涌入城内,迅速排除各种障碍,全面发起攻击。七旅则是从城东南和南面突破敌人城墙的一线防御的。发起总攻前七旅已将工事推进到了城下护城河边。然后,他们用麻袋装上河沙,在护城河边构筑起比城墙还要高的碉堡,并且还占领了一座高塔。总攻一开始,七旅在碉堡和高塔上集中了几十挺轻`重机枪,对着早已选好的突破口进行猛烈射击,一下子就把敌人的火力全部压住。趁此机会,突击队奋勇登城,只几分钟的时间,就把敌人的防线突破了一个大口子。七旅部队顺城而下,把敌人打得四处逃窜,溃不成军。激烈的战斗只进行了两个来小时,淮安守敌就被我们全部歼灭,共俘获敌人五千多。至此,两淮战役全部胜利结束。整个两淮战役,新四军三师以极小的代价,取得了歼灭伪军近一万四千人的重大胜利。这是自三师成立以来,在对日伪作战中所获得的最大一次胜利,也可以算是我们在抗日战争中对日伪打的最后一仗。淮阴`淮安是苏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苏北地区重要水陆交通枢纽和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