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第九位总后勤部部长赵南起(一)
赵南起上将
1987年11月至1992年10月赵南起任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总后勤部党委书记,中央军委委员,他是解放军第九位总后勤部部长。
一、贫家少年,投身革命
1927年4月,赵南起出生在韩国忠清北省清原郡(县)江内面(乡)一个贫寒农民家庭。为了让赵南起进入学堂,祖父赵东植不得不违心地按照日本人的规定,给他改了个日文名字——“丰田南起”。等孙子赵南起记事起,祖父就会语重心长叮嘱赵南起,改姓只是换个字而已,国家虽然被日本人占了,但我们民族永不会灭亡。赵南起记住了这句话。
1938年11岁的赵南起随祖父移居中国吉林省延吉县。自赵南起记事起,整个朝鲜半岛以及东北就处在日本军队的占领下。赵南起的祖父曾参与韩国3.1运动,被日帝投入监狱达三年之久。赵南起自小在吉林省跟着父母过日子。赵南起的祖父和父亲曾经在吉林、朝鲜等地组织过反日起义,给赵南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青少年时代,赵南起做过店员,卖过东西。在日军的压迫下,日子过得艰难。
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坚持抗战,在普通老百姓中有很大影响。1945年9月,赵南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青年同盟。10月,东北抗日联军入驻东北,并扩建为东北人民自卫军(后于1946年1月改称东北民主联军)受战火影响,粮食问题成了部队的燃眉之急。
见状,赵南起主动在东北8个村子200多户的朝鲜族农民中,发起了一场 “迎亲人,献粮表心意” 的活动。在他的动员下,朝鲜族同胞纷纷热情捐献大米。不到三个月,众人就筹措了近30万斤粮食,并全都献给部队。
1945年12月,赵南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东北义勇军桦甸第七支队,在东北扫清日本军队和伪军的势力,这是赵南起进行军事活动的开始。
由于当时,对于军队人员和非军队人员的区分不是十分严格,党的干部可以派到部队中做工作,而文职类的军队干部也可以离开军队任职。所以赵南起只是作为义勇军的一员,还没有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正规军的一员,但是已经进入了中国共产党的武装力量。
战事告一段落后,赵南起由于有点文化,进入东北军政大学吉林分校学习。1946年冬,作为吉林省民运工作队队员,下乡发动群众进行土地改革。1947年2月,赵南起加入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赵南起一直作为一名文员在政府和党委机关做些文职工作,1947年12月至1948年3月任吉林省延边地委组织部文书、干事。
1948年3月至1950年10月任吉林省延边地委总务科副科长、地委秘书,中共吉林省委政策研究室研究员。
二、参加抗美援朝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东北地区形势紧张,赵南起被调入东北军区司令部情报处做参谋,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作战,赵南起作为朝鲜族干部第一批入朝,并在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处当参谋,成为彭德怀司令员的朝鲜语翻译,并认识了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
左二 赵南起
在朝鲜期间,赵南起和毛岸英一起作为作战参谋,在志愿军司令部协助彭德怀进行作战指挥,直到毛岸英被美军飞机轰炸牺牲。
赵南起在司令部做作战参谋,一直到1952年。由于志愿军后勤线遭到美军大规模破坏,赵南起作为支援人员调入志愿军后勤司令部参谋处当参谋。这也是赵南起开始从事军队后勤方面工作的开始,此后赵南起一直在军队后勤方面工作。来到志愿军后勤司令部,也使赵南起认识了洪学智,并在后勤工作中得到洪学智的赏识,才有后来赵南起调入总后勤部任职。赵南起在志愿军后勤司令部一直负责运输工作,后来担任了运输科科长。
1952年10月,上甘岭,美军对志愿军15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
彼时,为压制敌方猛烈火力攻击,我军也消耗了极多弹药。志愿军后勤司令部向赵南起下达任务,必须在一天半之内为前线将士运送2万枚手榴弹,然而,当时从国内调运至少需要3天。经过分析战场布局、天气情况,赵南起大胆采用汽车接力,即“歇人不歇车”的方式,分三段从安东(今辽宁丹东市)运送手榴弹。方案启动后,仅15个小时后,3万枚手榴弹就从国内运送到15军手中。
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后,中国人民志愿军驻军朝鲜,赵南起作为后勤军官继续留在朝鲜工作。1955年赵南起被授予少校军衔。1955年至1957年
赵南起被派回国内进入后勤学院学习深造。在后勤学院指挥系学习毕业后,赵南起还在后勤学院当了一年的教员。1957年11月至1959年赵南起任志愿军后勤部司令部组织计划处计划科科长。
1958年10月,作为最后一批离开朝鲜的志愿军成员,赵南起(左三)与战友们向毛岸英烈士告别。
三、吉林工作
赵南起回国后,在吉林省军区延边军分区做政治工作,
1959年至1963年8月赵南起任吉林省延边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
1963年8月至1964年8月赵南起任吉林省延边军分区政治部主任。
1964年8月至1966年3月赵南起任吉林省延边军分区副政委。
1966年3月至1968年赵南起任吉林省延边军分区第二政委。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赵南起受到冲击,被撤销职务,关入牛棚。直到1973年复出。复出后,赵南起在通化军分区任政委,一直到吉林省军区政委。
赵南起在吉林工作期间,不仅担任军职,还担任地方职务。这也与文革后中国军队制度不健全造成的影响有关。干部兼任问题存在。赵南起自1978年起还担任过吉林省延边州的州委书记、人大主任,吉林省副省长、一直到吉林省省委书记。(当时有省委第一书记)
赵南起分管农业工作,主持农业改革,全省粮食产量、商品粮供应量、农民人均收入值、农业投入产出比四项年增幅跃居全国第一。这些成绩也导致赵南起最后直接进入总部,也引起了洪学智对这个曾经在自己身边做过的后勤参谋的注意。因为战争期间的后勤工作经历和农业上的成绩,赵南起才有资格在军队后勤方面担任要职。
四、主政延边
从1978年4月到1983年4月,赵南起同志曾任延边州委第一书记。他在延边主持工作整整五年。赵南起有句口头禅:“做梦也要做让老百姓富裕的梦!”这五年,正是延边工作重点转折的重要时期,赵南起呕心沥血、日夜操劳,为延边的各项事业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是一位深受延边各族群众尊敬和爱戴的老一辈领导人。赵南起同志的远见卓识、领导风范、工作魄力,对人民的深情,对延边发展的贡献,都深深地印在延边各族群众的心中。
赵南起同志经常讲:“一个人如果不想碌碌无为,而是有所成就,就必须坚持两条原则,一是创新、求实;二是事业至上,群众为本。这既是我的工作原则,也是我追求的目标。”赵南起同志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978年下半年,延边对“文革”的拨乱反正工作尚在进行,工作千头万绪、十分繁忙,但他却以战略家的头脑开始思考延边今后经济如何振兴问题。他指示州委、州政府有关部门,要切实搞清延边的经济实力,包括已有的和潜在的实力;提出延边经济发展的大思路,解决延边经济发展从哪里入手的问题;要求对全州各项事业的发展有一个大致的规划。经过半年多的调查研究,赵南起同志详细具体分析并找到了延边经济发展长期滞后的根本原因,确立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发展思路,亲自主持制订了《关于延边经济发展的若干问题》的文件,具体地提出发展全州工业、林业、农业、畜牧、特产、水电、药业等12个方面的意见,这对实现当时全州工作重心的转移,推动延边经济发展进入正确的轨道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体现了赵南起同志的远见卓识。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全党的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推行联产承包是当时的一项重要工作,但起初大家对这项工作认识并不一致,对于搞不搞有很大争论。州里分管农业的领导及部分山区县的领导积极主张搞,他们认为联产承包有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符合农村实际,可以搞;而有些人则认为联产承包就是分田到户,走“回头路”,影响农村社会稳定,更主要的是对多年农业合作化成果的否定,接受不了。在这种局面下,当时赵南起同志提出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工作方针,强调允许不同意见的人有一个认识的过程,鼓励一部分人先干起来,用实践去教育、带动另一部分人。实践证明,这一做法是解决问题的开创性做法,推动了延边州实施联产承包制初期的农村工作。
赵南起同志非常尊重群众,也善于引导群众,当条件成熟时他又敢于决断。记得有一次他去北京开会,走时布置要开农村工作会议,让在家的同志们做准备。他回来刚一下车就听说大家都在等待州委对全面推行联产承包制的态度。他顾不上休息,带着干部从延吉到朝阳川、铜佛寺、石门、亮兵,一直到敦化沿途进行实地调研,深入村屯、地头和农户,广泛听取农村干部、科技人员、不同家庭条件群众的意见,听到绝大多数群众赞成联产承包。于是,他又同州里分管农村工作的张进发副书记、马瑞亭副州长商量,并同其他常委沟通,正式表明态度在全州部署推广。州委的意见得到了省委的肯定,这项工作比省里全面推广提前了四到五个月的时间。
赵南起同志在延边工作的那段时间里,全国许多地方都强调,发展工业要以内涵挖潜为主、外延扩大为辅。赵南起同志却觉得,应一切从实际出发,他大胆地提出,延边发展工业要坚持内涵与外延并重,要争取上一些骨干项目。他认为:延边发展工业必须树立起龙头,建立若干个骨干企业,各县市都要有几个增加财政收入的“台柱子”,一方面可以扩大就业,另一方面达到拉动经济发展的目的。为构建延边的工业基础,他非常注重起用和选择懂工业的干部充实到工业领导岗位,亲自组织人员研究、规划、落实延吉卷烟厂、延吉啤酒厂、汪清庙岭水泥厂、延吉纺织厂等扩建新建工业骨干项目。为了这几个项目,他到省里、到中央去做工作,向时任纺织工业部郝建秀部长、国家建委韩光主任汇报延边的真实情况,获得国家部委的支持,可谓呕心沥血,不辞劳苦。在烟厂项目上,当时省里的意见是确保长春、四平等非烟叶产区。赵南起同志据理力争,反复宣传延边的资源优势和条件,争取省领导的理解和支持。延边工业的发展,凝聚着赵南起同志大量的心血,没有对党、对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是很难做到的。
在延边工作期间,赵南起同志的许多想法、做法都具有前瞻性、开创性,经得住时间和历史的考验。1980年前后,为了加快延边的发展,赵南起同志与时任青岛市委书记李治文商量,开展两地经济合作。延边每年给青岛三千立方米木材,青岛市负责向延边的纺织厂、造纸厂、啤酒厂等企业提供管理和技术方面的资源。起初,很多人不理解,认为延边吃亏,觉得赵南起做了一个赔本的生意。但后来青岛市派出的管理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在延边对口支援的企业中发挥的作用,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值得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全国各地才陆续开展横向经济联合,延边应该说比其他地区提前了8至10年。在开展对内开放的同时,赵南起还敏锐地看到了发展同前苏联贸易对延边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起赵南起就开始筹划和运作发展对苏(俄)边境贸易,组织有关人员着手规划。设计图们至珲春的铁路建设,亲自向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同志汇报开展对苏(俄)边境贸易的有关工作打算,并得到万里同志及国家有关部委的高度重视,为后来延边扩大对外开放做了前期准备,奠定了基础。
赵南起同志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全州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各项事业发展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为了恢复“文革”期间遭受破坏的延边文艺和科技事业,他亲自主持召开文学创作会议、科技工作者座谈会等,提出要出成果、出人才,要下功夫抓文艺创作、科学研究。他鼓励延边歌舞团要抓大型舞剧歌剧的创作。当他离开延边后,听到《春香传》、《长白情》等优秀节目问世的消息,显得格外高兴。他亲自向国家争取从长春到延吉铺设电视传输线路的资金,解决延边群众当时看中央和省台电视节目的困难。对于延边艺术剧场、延边博物馆、延边图书馆、延边艺术学校、延吉少年宫、延吉体育场建设,赵南起同志也倾注了大量心血,为延边留下了众人皆享的财富。
赵南起同志对工作要求严格,对一起工作的同事又非常关心。他善于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团结各方面同志一道工作。赵南起同志和蔼亲切,在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中都有他的朋友。为了开发延边的水电资源,发展农村的多种经营,他经常同有关专家联系;为解决延边吃大米问题,他亲自到有关县市帮助水稻专家柳昌银开辟试验田,解决科研成果推广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一次,柳昌银因工作感染了“猩红热”,生命垂危。他得知后,专门与省委办公厅联系,从长春用飞机运来特效药品为柳昌银治病。
赵南起同志是优秀的少数民族干部,是党性很强的领导干部。作为一名朝鲜族领导干部,他非常关心本民族的发展,如实向上级反映本民族干部和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他多次强调“作为党的民族干部,既要为少数民族服务,也要为各民族服务”,要“一碗水端平”。他讲:“延边是中国朝鲜族实行区域自治的地方,重视和发展朝鲜族的各项事业是很正常的,汉族同志要理解,但延边是一个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地区,汉族又占多数,要兼顾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只有多个民族团结起来,延边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为了减少朝鲜族学生由于语言原因升学遇到的实际困难,赵南起同志在全国最早向中央当时分管民族统战工作的乌兰夫、杨静仁同志专题汇报,并取得了国家教育部的批准,采取了加分的政策,使得更多的朝鲜族考生能够享受到高等教育。由于延边朝鲜族文字图书的发行量有限,出版工作遇到了财力困难,他也多次向省、中央反映,取得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赵南起同志是一位很有全局观念的领导,他经常讲:“我们现在有困难,需要国家的帮助和支持,但这种帮助和支持是为了让我们穿上鞋,学会自己走路,以后还得为国家的发展做贡献。”他向中央、省里汇报工作时总是站在全局的长远的角度去谈问题,去介绍延边情况,从全局的思路去谋划延边的发展,把延边的发展放到全国的大盘子中去统筹考虑。
在延边大学教学用语问题上,当时州内有些同志以落实民族政策为由,提出应采用朝鲜语教学,这件事情当时争论很大。赵南起同志认为这件事情关系延边大学长远发展,并没有急于做出结论。他委派干部去听取延边大学同志的意见。干部回来向他汇报延边大学多数领导的想法是:延边大学从1958年开始一直采用汉语教学,教师有很好的汉语基础,如果改用朝鲜语教学,不利于吸收国内先进院校的教研成果和开展学术交流,不利于延边大学学生考研读硕读博,也不利于延边大学毕业生到全国各地工作,从长远发展看,采用汉语教学更有利于朝鲜族人才培养和走向全国。赵南起同志觉得延边大学领导的意见是有道理的,后经州委研究,同意延边大学继续采用汉语教学,同时,要求加强校内各族学生学习朝鲜语的措施。这件事后来回头看,当时的决定还是很重要很有远见的。不仅如此,赵南起同志作为州委主要领导,对汉族教育存在的问题也给予了高度重视。为了解决汉族中学缺少大学本科毕业的师资问题,他提出将延边师专并入延边大学,并亲自向国家教育部做工作。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根据发展的需要,延边大学、延边医学院、延边农学院、延边艺术学院、延边师专合并成为新的延边大学,实现了他的愿望。
赵南起同志具有很高的领导艺术,他讲究学习方法、工作方法。他是一位有人格魅力、有感召力的领导干部,具有很强的表达能力,广大干部群众很愿意听他讲话,听他作报告。作为州委第一书记,他看文件非常认真仔细,重要的文件不是看一遍而是看几遍,在上面划划点点,能够很准确地把握上级精神的要点。他的吸纳能力非常强,善于用“外脑”,他不打扑克,不下棋,不打麻将,但愿与人聊天,找人谈话,同各方人士沟通。通过这种方式,利用自己很有限的时间,把有关专业人员多年积累的知识、基层干部的丰富经验、各方面掌握的大量信息资料,吸纳到自己的头脑中。他常讲“领导要干领导的事,要集中主要精力干主要事”。赵南起在延边担任州委第一书记时,“文革”刚刚结束他用主要精力解决拨乱反正、工作重心转移、农村联产承包、制定发展规划、建设工业骨干项目等主要问题,很快使延边恢复了稳定,并使各项事业走上正轨。赵南起
认为,做一个称职的领导干部,必须具备三种本领:一是用人的本领;二是定向的本领;三是把关的本领。这三条,实际上也是赵南起同志使用干部的准则。他讨厌阿谀奉承之辈和没有创新精神的平庸之辈,特别喜欢那些敢于直言、没有私心又有创新意识的干部,哪怕这种干部身上有这样或那样的毛病,他也会大胆使用,给予充分的信任。
赵南起同志说过:“我这个人,做梦都在想,怎么让老百姓更快富起来。”他在延边主持工作期间,为人民做了许许多多好事,延边各族群众永远不会忘记赵南起老书记。
五、身世风波
1987年,已经是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的赵南起被卷入了一桩举报事件。
这一年,总后勤部部长洪学智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并向邓公推荐了一个继任人选——赵南起。
赵南起在战时就搞过后勤工作,治理地方也可圈可点,资历、成绩都能服人。于是,中央军委很快就定下赵南起担任后勤部长。
可就在这时,有关部门却收到了一封匿名举报信。信中称赵南起还有个弟弟在韩国,两人曾通过韩国电视台联系。
言语间透露着,赵南起有间谍嫌疑,不适合担任军队高级职务。
中央领导高度重视,立马对此事展开了严格的调查。
原来,赵南起与弟弟的联系发生在担任延边州委书记期间。那是1979年,赵南起收到了一封海外匿名信。
对高级干部来说,这无疑相当敏感,处理不好就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最终,赵南起选择谨慎处理,通报了上级,当着同志们的面打开了信件。只是读完内容,他早已眼眶湿润,久久无法平静。
因为里面,是弟弟赵南元的消息!
前不久,弟弟看到了有关赵南起的新闻,便委托《东亚日报》驻香港记者帮忙求证。这封信就是那名记者匿名写下的。
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杨尚昆表示赵南起没有错,处理得很得体,是个好同志。
于是在1987年11月,赵南起升任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