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第八位总后勤部部长 张震(二)
五、战斗在多条战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震同志参与筹划解放台湾和东南沿海地区的军事斗争。1952年3月张震调任解放军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
1953年5月张震赴朝鲜参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4军代军长兼政治委员,率部先后进行了夏季反击战役第二次进攻作战、金城进攻战役,取得胜利。同年12月,张震提出先攻占大陈岛再攻金门的建议,受到毛主席的重视和肯定,为浙东沿海岛屿的全部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1954年12月张震入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1957年9月张震任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副院长,1962年9月张震任院长。他坚持以教学为中心,重视毛泽东军事著作的学习和现代战争理论研究,亲上讲台,以自身的战争实践经验为广大学员讲授学习毛主席《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的课程,深受学员的好评。在长期的院校教育中,张震大力加强教员队伍建设,积极推行教学改革,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培养训练了大批干部
六、文革被整,坚持斗争
“文化大革命”中,张震同志遭受迫害,被下放到武汉钢铁公司机械总厂劳动。他虽然身处逆境,但始终坚持原则,与林彪、江青集团进行坚决斗争。
七、出任总后勤部部长
1975年8月,张震同志任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粉碎“四人帮”后,1977年8月至1982年9月张震任中央军委委员(1979年11月前任中央军委列席常委)。1978年2月张震任总后勤部部长。张震团结带领总后勤部广大官兵大力拨乱反正,很快恢复了正常工作秩序, 在拨乱反正中,张震始终关注端正与明确后勤工作指导思想。1978年, 张震主持研究并代表总后党委首次提出了后勤建设指导思想:“面向连队,面向基层, 一切为部队服务,一切为战备服务,加速后勤革命化、现代化建设。″ 这“两个面向、 两个服务” 集中体现了后勤战线的优良传统, 对实际工作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它的提出,对新时期全军后勤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得到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充分肯定。张震和总后勤部党委一班人着力抓好全军的后勤建设,明确后勤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步骤和措施,整编后勤体制编制,改革军队工资制度,深入西藏等边远艰苦地区调查研究,努力开创后勤工作的新局面。
八、出任副总参谋长
1980年1月,张震同志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分管作战训练等方面工作。他参与筹办全军高级干部战略问题研究班,组织华北军事大演习,筹划召开全军参谋长会议。张震提出要适应现代军事技术的发展和现代战争的特点,全面推进军事训练内容、方法、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和军队院校改革,努力开创军事工作的新局面。
九、筹建国防大学
1985年3月,中央军委决定由张震牵头负责筹建国防大学,
同年11月张震担任国防大学校长,
1988年9月张震被授予上将军衔。
1990年4月张震兼任国防大学政治委员。张震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确立正确的办校方针和教学指导思想,加强教学改革,重视教研队伍建设,积极推行开放式办学,努力为全军培养高级领导干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张震的领导下,国防大学的教学工作有序展开,为祖国国防事业输出了一大批人才。
十、担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
1992年10月,张震同志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1993年3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副主席。在***主席领导下,张震参加主持中央军事委员会日常工作。张震坚决贯彻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和***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坚持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统揽军队建设全局,积极推进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张震以极大精力抓各级领导班子特别是高级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公道正派选人用人,对高级干部严格要求。张震为粟裕同志公开平反,解决了我军历史上一大冤案。张震重视部队训练和军事院校教育,深化教育训练改革,明确军事训练改革指导思想,要求领导干部研究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新特点、新战法,不断提高指挥现代战争的能力。张震要求全军继承发扬人民军队优良传统,保持老红军本色,加强廉政建设。张震强调艰苦奋斗,勤俭建军,整顿全军生产经营,深化后勤改革,提高后勤保障能力。张震倡导践行实事求是的作风,强调从严治军、依法治军,大力加强部队管理,抓好基层各项工作落实。
十一、革命家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震同志工作十分繁忙,妻子马龄松先后任江苏省轻工业厅计划财务处处长、第四机械工业部计划财务处处长等职。她胆大心细,踔厉奋发,廉洁奉公。总是因为公家“一分钱掰作两分钱花”屡屡受到表彰,堪为工作楷模。
张震夫妇对几个孩子严格教育。马龄松是妥妥的“虎妈”,从小对儿子们实行军事化管理和教育。为使子女们真正感受红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张震夫妇让儿女们分批到革命老区体验生活,走访老红军、老赤卫队员,了解老、少、边、穷地区人民的现状。
1994年8月,三儿子张海阳回到家乡平江革命老根据地,登门拜访了当年和父亲一道战斗的父老乡亲,并给一些贫苦的乡亲赠送了衣物。1995年10月,二儿子张连阳专程回到故乡瞻仰平江起义纪念馆,帮助开发老区筹建脱贫致富的新项目,并为修建长寿镇新公路捐款。
四儿一女或许受父母军事化教育和革命家风的影响,全都走上了从军的道路。长子张小阳文武双全,不仅担任过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的院长,还被授予少将军衔;次子张连阳曾担任解放军总参军代局局长,后来被授予少将军衔;三子张海阳被授予上将军衔;幼子张宁阳也被授予少将军衔;女儿张燕阳从事军队医务工作。马龄松称得上母亲中的典范。
张震和马龄松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并肩战斗,相濡以沫地走到和平年代。2000年3月,儿孙满堂,欢庆他俩的“钻石婚”。他俩兴致勃勃地合作了一首诗:
豫皖苏边结同心,风雨同舟六十春。
冀望后辈齐奋进,国盛家和万象新。
1998年3月张震退出领导岗位后,仍然关心党和国家的事业,关心军队的发展与进步,始终把自己当作人民解放军的普通一兵。
2015年9月3日17时,张震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他是最后一位离世的开国中将。
2015年9月9日,张震同志遗体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前往八宝山送别。党、国家、军队有关领导同志,前往送别或以各种方式表示哀悼。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张震同志生前友好和家乡代表也前往送别。
第八章 参考资料
[1]深切缅怀百岁开国将军——张震上将.平江县政府门户网 2020-10-17
[2]深切缅怀张震同志 人民网 2023-9-6
[3]能参善谋的百岁开国将军张震.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2024-11-18
[4]张震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