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第八位总后勤部部长 张震(一)
1978年2月张震任总后勤部部长。他是解放军第八位总后勤部部长。
一、贫家少年,投身革命
张震同志1914年10月5日出生于湖南省平江县长寿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原名张见生。他6岁入小学上学后父亲根据家谱为其起名张祖寿,7岁时阅读《说岳全传》对岳飞产生崇敬之情,因岳飞之子名字均为雨字头单字(云、雷、霆、霖),故自己改名为“震”,从此以张震为名。
1926年秋,张震在家乡参加劳动童子团,任副团长。拿起梭标、鸟枪跟反共“清乡”军作决死战斗。1928年参加平江县少年先锋队(后改为平江县青年反帝大同盟),任宣传部部长,从事反帝爱国活动的宣传组织工作,曾两次参加“平江扑城”暴动1928年3月,张震参加了著名的平江20万农军攻打县城之役。
。1930年5月张震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彭德怀的红5军第二纵队特务大队任宣传员,10月张震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张震后任红5军第1师第1团宣传队队长,参加过第一、第二次攻打长沙的战斗。1931年起张震任红三军团第5军第1师第1团4连政治指导员,第4师第10团通信主任、营长。张震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他英勇果敢,冲锋在前,两次负伤。1934年10月,张震从江西于都出发长征。先后任红三军团第4师第10团作战参谋、第3营营长、团管理主任。张震率部参加了掩护中共中央机关、军委纵队在界首渡过湘江和“四渡赤水”等作战。到达陕北后张震任红一军团第4师通信主任,参加直罗镇战役。1936年5月,张震任红一军团第4师第12团参谋长。同年11月,他与团长邓克明、政治委员周赤萍率部参加山城堡战役。任团参谋长期间,他利用本团在环县一带担任警戒与东北军对峙的机会,积极向东北军官兵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组织开展以环县为中心的群众工作,参与创建新的苏区。1937年2月张震,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接受比较系统的军事和政治理论教育。
二、抗日战场斗敌顽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张震同志任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参谋、总务科科长,在阎锡山部广交朋友,积极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出色地完成了上级赋予的任务。1938年2月张震调赴河南确山县竹沟镇,任新四军第4支队第8团留守处参谋长、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参谋长,组织训练抗日武装,开展河南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张震率一个班解除了豫鄂边土匪段可祥部七八百人的武装,并将其收编补充到新四军第4支队第8团。同年9月,张震参与组建新四军游击支队并任参谋长,随同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雪枫率部挺进豫东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开辟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1938年10月,张震与彭雪枫同志指挥部队在淮阳东北窦楼与日军作战,他身先士卒,腿部负伤,取得了挺进豫东敌后抗击日寇的首战胜利。
1940年2月张震任新四军第6支队参谋长兼豫皖苏边区保安司令部司令员。1940年3月31日,是张震和马龄松终生难忘的日子,就在这一天,经组织批准,张震和马龄松结为伉俪。支队司令员彭雪枫给他俩批了10块钱,
同年6月张震任八路军第4纵队参谋长。同年11月,张震与彭雪枫同志指挥第4纵队一部在板桥集挫败日伪军的大举进攻,毙伤敌1000余人,击落日机1架,创造了华中敌后抗战打下日军飞机的先例。1941年皖南事变后,张震任新四军第4师参谋长兼淮北军区参谋长。他协助彭雪枫同志率领第4师指战员和豫皖苏边区广大军民进行了3个月艰苦的反顽作战,为打退国民党顽军东进苏北与北上山东的行动,起了重要的战略配合作用。
1941年秋,张震兼任抗日军政大学第4分校副校长,负责编修教材,指导演习,努力加强第4师部队的教育训练。1942年11月,日伪军兵分五路对淮北抗日根据地进行冬季大“扫荡”,张震与彭雪枫、邓子恢同志一道将第4师师部和后方机关分批转移,指挥各旅、团与敌反复周旋,给日伪军以重大杀伤,挫败了日伪军的“扫荡”。
1943年3月,张震与彭雪枫同志指挥第4师第9旅一举粉碎东路进犯山子头地区的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部,生俘韩德勤及其部属千余人、击毙数百人,粉碎了顽军东西合击新四军的图谋,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淮北抗日根据地。1944年8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向河南敌后进军的指示,张震与彭雪枫同志指挥部队进行西进战役。同年10月,在砀(山)南战役中,全歼顽军第30纵队700余人,成功打通了新四军同陇海路北八路军的联系。随后他与韦国清同志一起指挥了华中地区反顽作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永城北部保安山战役,歼顽军3600余人。同年12月,张震兼任新四军第4师第11旅旅长和淮北路西军分区司令员。1945年5月至7月,张震率部发起以歼灭伪军第15师为目标的宿南战役,歼灭伪军1900余人,解放20余万人民群众,使淮北路西根据地的8个县完全连成一片,受到新四军军部专电嘉奖。在频繁战斗的间隙,张震著文立言,撰写了《东征以后》《周年回忆》《三个月来反顽斗争在军事上的初步总结与今后任务》《论宿东游击战争经验》等文章,总结平原游击作战和反顽斗争的经验。到抗日战争胜利时,张震参与领导创建的豫皖苏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成为全国19个著名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
三、不渝爱情
1938年,时任新四军游击支队参谋长的张震与支队司令员兼政委彭雪枫、副司令员吴芝圃一道率部在睢杞太地区开展抗日战争。这年冬,国民党河南豫东保安司令部第一总队司令兼鹿邑县县长魏凤楼,在我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答应给我部队解决棉衣和部分物资。一天黄昏,下着鹅毛大雪,北风刺骨,寒气逼人。魏凤楼(后成为中共秘密党员)派车将棉衣送到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部。由于天气太冷,那位头戴军帽身着棉军装、腰束皮带、身材修长的押运员,站在屋外雪地里冻得直跺脚。脚音传到屋内张震的耳边,他忙叫警卫员将押运员请进屋来。抬头一看,原来是一位女同志,脸冻得通红,军装领口露出的衬衣,与盆中炭火相映,更添少女的羞涩,鹅蛋形的脸庞上,闪着一对黑宝石似的眼睛,炯炯放光。初见张震,她有点腼腆,没有多说话,只是问什么答什么,不时也情不自禁地打量了“首长”几眼。却见问他话的“首长”还很年轻,约二十三四岁,个子特高,英俊而平和,一口南方话,虽然有些听不懂,但却感到语音似山泉,叮叮当当很有韵味。
张震同她聊了几句,知道她叫马凌嵩,也叫马龄松,河南宜阳人,出生于贫苦人家
才16岁,共产党员,被我游击支队派往魏凤楼部做统战工作,公开身份是鹿邑青训班的音乐教员。原先在洛阳中学读书,七七事变后去开封读高中时,参加了我党领导的战教团,从那里又到竹沟教导队学习。游击支队从竹沟出发,到达西华共4位女同志,她年纪最小,跟着部队长途跋涉,行军打仗很不容易。初次见面,张震对这位押运员留下很好的印象。
这期间,彭雪枫与张震等根据上级批准的在豫皖边建立根据地的构想,继续东进,直趋亳州,历经艰辛,经永城进入萧县,并于1939年4月在永城地区建立根据地,游击支队扩大到5000余人。
随着根据地的建立,抗日队伍的不断扩大与抗日战争的持久开展,部队也遇到了一个实际问题,即准不准许干部结婚?开始时,有的同志主张“战后论”,即坚持不打败日本侵略者不结婚。而多数同志则认为,应从实际出发,确定一个标准为宜。支队军政委员会为此专门进行研究,但没有结论。后来,刚从延安调来支队任政治部副主任的赖毅说,他在延安时,中央规定的结婚标准为“二八、五、团”,即男方28岁,5年党龄或军龄,团级干部,女方年龄不限。支队军政委员会商议后,决定也按这个规定办。
张震自1938年大雪天初识马龄松后,对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因战事匆忙,加上马龄松年纪尚小,双方也就根本没有想到将来要结成伉俪之事。直至近两年后,有了根据地,部队也就有了家,又有了仿照“二八、五、团”的结婚标准。一天,张震突然想起了前年与马龄松的初次见面,那情景仍使他怦然心动。
这时,马龄松在豫皖苏边区党委做群众工作。区党委机关位于永城西南的大李家,离支队司令部驻地新兴集不远。马龄松在那里通过教群众学文化,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工作干得出色。时任区党委书记的吴芝圃和区委其他成员对她的工作很支持,也很满意。于是张震对马龄松更动了心。在后来的短暂接触中,张震也觉察出马龄松对自己有好感,见面就脸红,看他的眼神也是含情脉脉。于是,他大胆地向她坦露了心迹,讲了自己的身世和经历,还特别告诉她,有过一段包办婚姻,但已经解除了婚约,还有比她大8岁,不知她能否原谅而接纳他么?
马龄松默默地听着,性格内向,不爱说多话的她并没有简单地直接答复。她以女性独有的敏感和细心,对张震进行了一番不动声色的考察。她从当年在洛阳中学读书时的老师吴芝圃和他的夫人那里得知,张震会打仗,人机灵,待人忠实,是个将才和性情中人,还了解到他在长征中血战湘江、负伤后坚持过雪山、走完长征路的一些故事。这些深深地打动了马龄松的心。
1940年3月31日,是张震和马龄松终生难忘的日子,就在这一天,经组织批准,张震和马龄松结为伉俪。支队司令员彭雪枫给他俩批了10块钱,他俩用这钱在支队消费合作社请了几桌客,战友们送上诚挚的祝福。婚礼办得很简约,没有置办新婚嫁妆和礼服,新房就是支队司令部平日借用老百姓的一间平房,墙壁上贴了一个双喜字,木格窗户上贴了马龄松亲手剪的一朵大红窗花。两人育有1941年10月24日,张震夫妇有了第一个孩子。当时张震正在泗(县)五(河)灵(壁)凤(阳)地区部署防止顽军东进。接到彭雪枫从半城发来的电报,知儿子已出生,非常高兴。他真想早点儿看看儿子,可战事匆匆,直至5个多月后,才第一次见到儿子。
1947年3月,蒋介石集中94个旅的兵力,向我陕北、山东两大解放区实施“重点进攻”。为适应战局发展的需要,华东我军决定以相对分散对付敌军的相对集中。时任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副司令员的张震奉命带领纵队留在内线坚持。面临强敌,内线兵力单薄,南麻、临朐攻坚失利,纵队伤亡减员达6000余人。8月中旬,敌军占领了胶济全线。蒋介石亲自飞往青岛,部署“九月攻势”,对我胶东解放区发动更大进攻。形势十分严峻。前有国民党步步紧逼,后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我胶东根据地后方紧急撤退,迅即埋藏物资,把部分伤病员和女同志疏散到大连。张震的夫人马龄松带着儿子小阳和连阳与其他战友的妻子一道乘船,经过连日颠簸,从威海撤退到了大连苏联红军驻地。
为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张震夫妇聚少离多,长时间不在一起。他们原本有一个女儿,尚未满月,在一次夜间行军转移时夭折。当时,马龄松忍痛没有告诉在前线指挥作战的张震,独自扛着,不让心爱的丈夫有丝毫分心。
好长一段时间,张震都不知道女儿在行军转移中已死去,直至后来马龄松从大连回到濮阳时才听说。那天,马龄松再也瞒不住了,抱头痛哭,诉说着女儿惨死的情形。她说,那夜急行军因怕发出声音被敌人察觉,只好把女儿紧裹在棉被里抬走,开始还觉得孩子真乖,没哭没闹。到目的地一看,孩子已咽气了。
四、解放战争建功勋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张震同志任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部参加陇海路徐(州)海(州)段破击战。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张震率部参加了朝阳集、泗县、两淮、宿北等战役。1947年1月,张震率第9纵队与第6、第7师和第2纵队一起,在沭阳地区阻击由盐城、涟水北进的国民党军,有力保障了鲁南战役的胜利。同年2月张震任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副司令员,先后参与指挥了莱芜、孟良崮、南(麻)临(朐)、胶东等战役。在孟良崮战役中,张震和韦国清同志指挥第2纵队与兄弟部队一起顽强抵抗向孟良崮增援的国民党军第7军、整编第83师等部,有力保证了华东野战军主攻部队在孟良崮歼灭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编第74师。
1948年3月起,张震任华东野战军第1兵团参谋长、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成为粟裕同志的得力助手。同年6月,张震协助粟裕同志指挥豫东战役并取得重大胜利,歼灭国民党军9万余人,改变了中原和华东战场的战略态势,为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决战创造了有利条件。1948年8月至9月,张震协助粟裕同志指挥济南战役,歼灭国民党守军10万余人,开创了人民解放军夺取国民党军重兵坚固设防的大城市的先例,中共中央在贺电中称济南大捷“是两年多革命战争发展中给予敌人的最严重的打击之一”。
1948年年11月,张震参与指挥淮海战役,并与粟裕同志联名提出将南线国民党军主力抑留于徐州及其周围逐步歼灭的重要建议,毛主席以中央军委名义亲复粟、张,采纳了这个建议,对扩大淮海战役规模,使之发展成为南线的战略决战起到了积极作用。1949年3月,张震任第三野战军参谋长(后兼华东军区参谋长),他参与指挥渡江战役、上海战役,协助粟裕率部攻占南京、杭州、上海并向福建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