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第九章 第九位总政治部主任 任弼时(三)
八、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的代表
1938年3月任弼时受中共中央委派赴莫斯科向共产国际交涉军事、政治、经济、技术人才等问题。1938年4月任弼时代表中共中央向共产国际提交题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形势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和任务》书面报告大纲完稿。1938年5月出席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会议,向会议作关于书面报告的口头说明和补充。1938年7月正式接替王稼祥任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的代表。任弼时向共产国际说明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为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基本上纠正王明的右倾错误,进一步巩固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8年9月任弼时出席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会议,宣读《中国共产党中央代表团之声明》。
1938年协助苏联外文出版局校订《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的中译本,并亲自翻译该书第四章中《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一节。同时,在苏联《真理报》和《共产国际》杂志发表的主要文章有:《中国人民的卫国战争》、《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其发展》、《中国持久战口号的意义》等,署名чинлин(陈林)。
1939年夏领导共产国际干部部的部分同志和中国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工作人员,研讨“东方慕尼黑”问题,并将研究结果报告中共中央。
1939年10月与周恩来联名致信季米特洛夫,反映新疆迪化八路军军事学校培养军事技术干部中出现的问题,要求帮助解决。
1939年在苏联《真理报》和《共产国际》杂志等发表的主要文章有:《民族解放斗争中的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民族解放战争中的中国共产党》等,署名чинлин(陈林)。
1940年3月任弼时结束中共驻共产国际工作,回到延安,参加中央书记处工作。他协助毛泽东同志领导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筹备召开党的七大、起草《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成为毛泽东同志的得力助手。1945年,在党的七届一中全会上,任弼时同志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中央书记处书记,成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九、转战陕北
1947年3月底依照中共中央会议决定,任弼时和毛泽东、周恩来留陕北主持中央工作,担任中央支队司令(化名史林),开始为时一年的陕北转战。
1947年7月21日-23日出席中共中央在陕北靖边小河村举行的会议。
1947年8月21日与毛泽东、周恩来等到西北野战军指挥部驻地,参加沙家店战役总结会议;8月底,任弼时与毛泽东、周恩来、陆定一开会,讨论毛泽东起草的《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1947年10月-11月间任弼时为中共中央起草致各中央局电,指导各地区土地改革和经济工作。
1947年11月中旬因高血压病复发,任弼时遵中央安排,到警卫团骑兵连驻地钱家河养病。期间,对附近农村进行调查、研究土改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1947年12月7日-24日任弼时出席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举行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主持土改小组的讨论。
1948年1月12日在西北野战军前委扩大会议上,发表《土地改革中的几个问题》的讲演,阐明中共中央政策。任弼时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指出并纠正土改中出现的“左”的倾向,调动广大翻身农民积极投身人民解放战争。
1948年3月23日任弼时和毛泽东、周恩来结束陕北转战,东渡黄河,进入山西。
十、生活简朴
一九四九年三月,中央机关由农村迁到北京。但是,弼时同志穿的还是那件在农村穿的打补丁的衣服,盖的被子还是一九三四年长征路上打仗缴获的战利品。工作人员认为,现在已经进城了,生活条件比农村好多了,干嘛还要用那些破被子、破衣服?于是,工作人员准备给他换一下(当时实行供给制)。但是,弼时同志不肯,并且语重心长地对工作人员说:“你们不要以为现在进城了,应该阔气一些了,这样想就不对了,不能忘记目前我们国家和人民还有困难。什么东西也不准给我领。那些被褥和衣服补一补还可以用嘛!”直到弼时同志逝世,工作人员也没有给他领过什么新用品,用的都是进城前的破旧东西。
弼时同志的伙食也非常简单,每顿就是两菜一汤。有时炊事员给他做点好饭菜,他就马上把炊事员找来:“今天的饭菜为什么比平时好呢?”并嘱咐:“今后一定要注意,不能超过公家规定的伙食标准。”
弼时同志处处注意节约,并经常告诫工作人员,干什么事都不能大手大脚,铺张浪费。记得有一次,他发现炊事员老周把菜和不新鲜的菜扔了,就问:“老周同志,你怎么把它都扔了呢?”老周说:“那都是帮子和不新鲜的。”弼时同志弯下腰捡了一部分说:“你看,这不是很好嘛,还可以吃。老周同志,我们不能忘记长征路上的艰苦生活啊!一定要注意节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十一、严格要求子女
任弼时同志不但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而且对子女要求也很严格。他经常教育子女:“你们吃人民的小米,不能辜负人民对你们的希望,将来一定要为人民做事。”很少看到他的孩子们穿新衣服。他们穿的衣服大多是父亲任弼时和母亲陈琮英穿过的旧衣服改制的。有时天气突然变冷,孩子们就穿上父母的衣服暂时御一下寒。任弼时同志常跟孩子们讲:“凡是自己能解决的事,一定不要给组织找麻烦。”他为了节省组织上规定的生活费,让大孩子到工作人员食堂吃大灶伙食。他说:“这样好,第一可减少公家的开支,第二对他们也是一个锻炼。”
十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任弼时同志逝世前,主管中央组织工作和青年团工作,他对每项工作都极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亲自审阅修改有关文件材料。他在处理每件事情时,总要经过详细调查研究后才发表个人意见。任弼时逝世前的一个星期,他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了。但他为了给中央将要召开的组织工作会议准备材料,还亲自邀请河北省武安县县委书记、区委书记、村里的党支部书记几人到他办公室座谈组织工作种的有关问题。会上他亲自做笔记、征求意见,提出询问。当时,中央根据医生的建议,规定他一天只能工作四个小时,可这次座谈会从上午八点一直开到下午两点,远远超过规定。在遵守别的制度上,弼时同志是我们的模范,但在这一点上他却经常忘记。
美帝国主义发动侵朝战争的时候,任弼时同志的病已严重恶化,但他对朝鲜战争局势的发展极为关切。他常常工作到深夜,审批有关朝鲜战场上的电报,看地图。他的工作时间常常超过八个小时。有时身体支持不住了,头痛得厉害,就擦点清凉油顶一阵。身边工作人员常常催他休息,他总是说:“朝鲜战争这么紧张,战火已烧到了我们的大门口,有好多电报、文件要处理,你们先休息吧。”他就是这样与病魔争夺时间,夜以继日,孜孜不倦,忘我地工作呵!就是在他突然患脑溢血不能说话的前几个小时,还伏在桌上认真查看、研究朝鲜战争形势地图呢。由于疾病的折磨,过度劳累,一九五〇年十月二十五日晨,任弼时同志患脑溢血,二十七日,任弼时与世长辞,其时年仅四十六岁。
十三、后世纪念
1、任弼时故居,
任弼时故居位于湖南省汨罗市南唐家桥新屋里。南距长沙,北通岳阳,交通十分便利。任氏祖居白沙河西面的冷水井,后迁至此,故弼时故居又称"任家新屋里"。 故居建于清末,它座东朝西,背依山丘,门临池塘,为上下三进两偏任弼时故居屋一罩厅的砖木对称结构宅院,院前有乾字门,四周以土筑围墙护院,院内松柏参天,竹木林立。故居占地3800平方米,9个天井,共有大小房屋37间,全部房屋为青瓦覆盖,青砖落地,三合土地面。大门上方挂有邓小平1980年手书的"任弼时同志故居"黑底金字匾,大门前有一圆池,水面约一亩。屋后有30亩山林。 前进堂屋陈列任弼时仿铜石膏胸像,两边墙壁挂有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亲笔题词。毛泽东的题词是:"任弼时同志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堂屋北边为任弼时一家生活的6间用房,其中任弼时童年和少年时代的住房复原陈列着他使用过的床、茶桌和课桌。 任弼时 1904年 4月30日诞生于此,并在此读完小学,至1915年赴长沙读书,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1958年设专人管理故居。现由任弼时故居管理处管理。
2、任弼时纪念馆
任弼时纪念馆地处湖南省汨罗市弼时镇
任弼时纪念馆景区面积达8万平方米,由任弼时生平业绩陈列馆、故居、游客服务中心四大部分组成。
铜像广场占地面积为2500平方米,广场前方为题有毛泽东同志的"任弼时同志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的高大幕墙,中央为7.1米高的任弼时同志铜像。
广场雄伟开阔,是纪念活动的主要场所。
广场左侧是任弼时生平业绩展览馆,门首是***同志为纪念馆的亲笔题名。展览馆总面积为3600平方米,由展览厅、演播厅、贵宾室等组成。展览面积1200平方米,共展出文物74件,图片256张,分6个专题。即:青年运动的著名领袖;人民军队卓越的党代表;党建事业的杰出功臣;勤于探索的共和国先驱;高尚的精神情操和永存的丰碑。采川图文、实物、蜡像、雕塑以及高科技声、光、电、多媒体、电视、电影等综合技术,生动地再现了弼时同志忧国忧民、追求真理、脚踏实地、不辞重负的骆驼精神和为革命事业不息奋斗、光辉灿烂的一生
为了保护周围的人文环境和田园风光,连廊悬空走道巧妙地将故居和展览馆两个完全不同风格的景点紧紧联系在一起。
纪念馆西北方是一片开阔的田野,远有群山相映,近有白沙河环绕。纪念馆内古柏参天,绿树成荫;鲜花草地。四季如春;鱼池亭榭,风景秀丽。纪念馆设有宾馆、商店、停车场、会议厅、贵宾室等服务设施,从讲解、影视、安全保卫到饮食、居住、开会学习,是一座集学习、教育.旅游于一体.功能齐全的现代化纪念馆。
第九章 参考资料:
[1]“骆驼”任弼时:为党和人民奉献一切 新华网 2021-03-29
[2]任弼时 中国政府网 2021-06-11
[3]任弼时安徽历险记 人民网 2016-05-14
[4]任弼时 陈琮英和他们的孩子们 人民网 2020-10-21
[5]刘云山 在纪念任弼时同志诞辰 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6]赵行杰 青年的导师-任弼时同志 中红网 2021年10月18日
[7]任弼时故居 百度百科 200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