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第八章 第八位总政治部主任 陈昌浩(一)
1935年8月至11月陈昌浩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主任,他是人民军队第8位总政治部主任。
一、聪慧少年,投身革命
在武汉汉阳县,有一座在当地最高的山峰名叫九真山,这里终年苍松翠柏,泉溪淙淙,在绿树掩映的山脚下,有一个名叫奓山街长兴村戴家庄的地方,1906年8月陈昌浩出生于戴家庄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又名陈海泉,字子藩,曾用名苍木。陈昌浩父亲陈荣发,字春霆,是汉口商行的一名管理人员,母亲吴蓉,在家操持家务。夫妻一共生育四个孩子,两男两女,陈昌浩是老大,他弟弟名叫陈俊,又名陈昌濬。虽然陈昌浩家中贫穷,但是父母盼望着他今后能够出人头地,改变贫穷的命运,所以从小就把他送到了私塾。陈昌浩天资聪慧,又勤奋好学,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祖国正遭受苦难,他心中燃起了强烈的爱国之心。
1919年,陈昌浩进入武昌私立中华大学附属中学学习。
1926年考入私立武昌中华大学(现华中师范大学)。陈昌浩在武昌中华大学读书时,由家里包办,与刘秀贞结为夫妻,婚后不久生下一子陈祖泽,当时陈昌浩已开始了革命生涯,发妻刘秀贞在家里服侍双亲、照料孩子、操持家务。
1926年陈昌浩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5月陈昌浩任共青团湖北省委宣传部干事。
大革命失败后,陈昌浩在武汉地区坚持过一段时间的地下斗争。
1927年9月,经党组织选派,陈昌浩离别已怀胎数月的妻子刘秀贞和长子陈柏生(陈祖泽) (新中国核工业技术专家,核动力运行研究所首任所长)去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动身前,陈昌浩为妻子腹中的孩子取名“洋生”(陈祖涛),意为“父亲留洋之际出生”。陈昌浩走后数月,妻子又生下一个儿子,他就是新中国汽车工业创始人之一的陈祖涛。
1930年10月,陈昌浩回到上海,12月转为中共正式党员,曾任共青团江苏省委常委、团中央委员等职。
1931年4月,陈昌浩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委员兼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共青团鄂豫皖中央分局(少共特委)书记。6月下旬,陈昌浩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常委、革命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主任。9月中旬,陈昌浩又被任命为红4军政委。
1933年6月,陈昌浩担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红四方面军总政委兼总政治部主任。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陈昌浩被增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并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
1935年7月18日陈昌浩任前敌总指挥部政委,并获金质红星奖章。8月4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了沙窝会议,增选陈昌浩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并任红军总政治部主任。
9月15日,陈昌浩听从张国焘的指挥,率右路军南下
1936年初,陈昌浩和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张琴秋结婚。
张琴秋
不久,红二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共组中共中央西北局,陈昌浩当选为委员。经历南下失败沉痛教训的陈昌浩改变了观点,决心再次北上。7月初,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8月到达甘肃南部。
1936年10月22日,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10月24日起,在陈昌浩、徐向前指挥下,红四方面军第30军、9军、5军共约2.2万名指战员奉中央军委命令,相继在甘肃省靖远县渡过黄河,进入河西走廊,执行打通国际路线的宁夏战役计划。
1936年11月,陈昌浩任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主席。同年12月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
1937年4月西路军兵败河西走廊,1937年6月,陈昌浩辗转来到武汉。在汉口,与阔别10年的老母和妻儿见过面后,然后赶赴陕北。1939年8月,经中央批准,患有严重胃病的陈昌浩,前往苏联治疗。从此,开始了他长达10多年漂泊异国的生涯。
1941年,德国突袭了苏联,陈昌浩被紧急疏散到中亚共和国一个名叫科坎加的小镇,在采石场做苦力。1942年冬天,陈昌浩奉命奔赴斯大林格勒前线任翻译。
1943年,陈昌浩到苏联外国文学和民族文化出版局从事翻译工作。1945年8月,陈昌浩与苏联姑娘格兰娜结婚,两人育有1子陈祖莫。
1951年6月陈昌浩从苏联回国,1952年6月陈昌浩任马列学院副教育长,1953年到1967年,陈昌浩任中央编译局副局长。
陈昌浩与孟力
1965年陈昌浩和同事孟力结婚。陈昌浩在“文革”中被“造反派”无休止地揪斗。
1967年7月30日陈昌浩逝世,享年61岁。
二、留学莫斯科
1927年9月,陈昌浩奉党的派遣,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他随一批中国同志,经上海、海参崴,在大雪纷飞的年底,作为中国派往“中大”的第三批学生到达莫斯科。
陈昌浩在莫斯科
被编入“正规班”(还有“速成班”“特别班”等)学习语言、历史(中外革命史)、哲学、政治经济学、经济地理、列宁主义、军事学等七门课程。到苏联后不久,陈昌浩成为中共预备党员。他怀着浓厚的革命激情,孜孜不倦地学习,门门课程成绩优秀,军事和政治理论尤佳。这为他以后成为军事领导人和政治工作领导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大毕业前,他又接受了三个月的秘密无线电训练。
陈昌浩在莫斯科学习期间,担任学校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支部局宣传委员、墙报委员、书记,不可避免地卷入1929年中国学生的政治派别斗争。陈昌浩是支持王明的,成了所谓的“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中的一员。后来,他检讨说:那时“我的宗派主义、教条主义的错误是极其严重的”。
1930年夏季,中山大学停办。11月,经共产国际批准,陈昌浩启程回国。
1930年11月回国后,12月转为中共正式党员,曾任共青团江苏省委常委、团中央委员等职
三、战斗在鄂豫皖和川陕根据地
1931年4月,受中共中央派遣,由周恩来委托顾顺章亲自护送,陈昌浩跟随当时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张国焘化装成商人,从上海杨树浦码头乘船前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担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委员兼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共青团鄂豫皖中央分局(少共特委)书记。6月下旬,在河南新集召开的鄂豫皖苏区党员代表大会上,陈昌浩当选为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常委、革命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主任。9月中旬,陈昌浩又被任命为红4军政委。
同年11月7日,红四方面军成立,由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委。在“党指挥枪”的原则下,陈昌浩成为这支劲旅的直接指挥者,时年仅25岁。之后,他又参与指挥了商潢、苏家埠、潢光等著名战役。
1932年10月,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失利,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等被迫率红四方面军进军秦岭、大巴山区。在连克川东北数座重镇后,他们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从此时起至1935年3月,陈昌浩直接指挥的红四方面军稳步地把川陕革命根据地创建成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苏区。
1933年6月,在成功地粉碎了四川军阀田颂尧部的“三路围攻”后,红四方面军在旺苍木门召开军事会议,将原有的4个师扩编为4个军,确定最高军事领导机关为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张国焘任主席,陈昌浩、徐向前任副主席,红四方面军名将曾中生任参谋长。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下设方面军总指挥部、总政治部,徐向前为总指挥,王树声为副总指挥,陈昌浩任总政委兼总政治部主任。此时,陈昌浩麾下的红四方面军已有5万之众。
红军进入川北苏区后,陈昌浩更是大将军八面威风,进城出城,他总是一马当先,身上披着一件缴获来的川军将领的外黑内红的斗篷,随着坐骑的颠簸随风起伏,就像一只矫健的雄鹰。后面跟着一大帮孔武剽悍的警卫员,全骑着高头大马,背着20响盒子炮。头上颗颗红星闪烁,马蹄在水泥大街上迸出鼓点般的响声,引得许多人追逐观看。
陈昌浩参与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历次反“围剿”作战及长征。之后,他又参与指挥了反四川军阀刘湘部“六路围攻”作战及嘉陵江战役等重大战事。
。1934年1月增选为候补中央委员,同年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他是鄂豫皖苏区和川陕苏区党政军"三驾马车"(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之一。
四、空中掷弹显神威
1931年12月22日上午,红四方面军攻打黄安城,决定派我军第一架飞机“列宁号”(1930年2月,四川军阀刘湘部的教练飞机因燃料耗尽迫降在鄂豫皖苏区宜化店境内,为我军所获,苏区军民命名为“列宁号”)那被俘过来的飞行员龙文光开始不干,后来勉强同意了,但是红军怕他跑了,得有人在后边坐着。红四方面军总政委陈昌浩就自己坐上飞机。陈昌浩拿着驳壳枪就顶着飞行员的脑袋,说你要跑,咱们就一块死。飞行员乖乖服从指挥,“列宁号”飞到黄安城敌军上空,陈昌浩在飞机上向黄安城内敌师部投下捆绑的迫击炮弹和手榴弹和大量宣传品,炸得敌人魂飞魄散。国民党军说坏了,说红军已经有空军部队了,从心理上摧垮了敌人的防线,使红军很快就攻占了黄安城。
五、长征路上铸大错
1935年5月,由于敌情所迫,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等也被迫率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进行长征。
1935年7月18日,在张国焘授意下,陈昌浩致电党中央,建议让张国焘担任军委主席,朱德改任前敌总指挥。帮助张国焘公然向党伸手要官要权。
1935年9月陈昌浩改变原先的支持北上抗日观点,转而支持张国焘南下的错误主张,拒绝中央命令,率右路军追随张国焘南下。铸成大错。
9月15日,张国焘发布《大举南进政治保障计划》,率左路军再次过草地南下。10月5日,张公开在四川卓木碉另立“中央”。这时,陈昌浩认同了张另立“中央”的反党行为,并接受了张的任职。由于路线、方针的根本性错误,红四方面军的“大举南进”很快失败,总兵力由8万锐减到4万。
六、兵败河西走廊
1936年10月22日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于甘肃会宁。尚在10月11日,中共中央纵观敌我友三方形势,果断作出提前执行宁夏战役计划,发布了《十月份作战纲领》。其中,红四方面军的作战任务是:一、为阻击南敌进攻,在西(宁)兰(州)通道地区形成扇形运动防御,确保红军主力在预定地区展开;其二,迅速完成造船任务,以3个军西渡黄河攻宁夏。10月24日起,在陈昌浩、徐向前指挥下,红四方面军第30军、9军、5军共约2.2万名指战员奉中央军委命令,相继在甘肃省靖远县渡过黄河,进入河西走廊,执行打通国际路线的宁夏战役计划。
这时,河东红军主力和河西部队的联系已被快速赶来的国民党部队切断。
1936年11月8日,中央及军委提出放弃夺取宁夏的原计划,河西部队组成西路军,陈昌浩任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主席,以在河西创立根据地、直接打通远方(苏联)为任务。。中央还就此致电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征询意见。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召开会议,一致决定西进,并电告中央。随后,中央电复西路军:同意西进,并说新疆接济正在准备中。就这样,西路军走上了一条坎坷不归路。11月11日,中央来电询问西路军是否有把握单独西进接近新疆取得接济,有意让西路军东返。11月12日,西路军领导回复“我们可以完成任务”。11月16-18日,古浪战斗失利,9军损失三分之一。11月22日-12月上旬,西路军与马家军连续激战,红军兵力减至15000人。
1937年1月上旬,西路军进至甘肃临泽,高台一带。1月12-20日,马家军猛攻高台,高台失守,5军全军覆没。军长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和3000余名将士牺牲。在西路军全部人马已不足万人,伤病号占1/3,处境十分危急时的1937年2月13日,西路军军政委员会致电中央说:“我们详细考虑及根据百余日苦战的教训,认为四军、三十一军此时不能归还建制夹击二马,则西路军无法完成西进任务。决心在甘州、抚高地区乘机击敌,俟天气稍暖即转到西宁、大通一带活动。因拼战而不能根本战胜敌人,持久消耗实为不利也。”17日中央复电陈徐,同意抚邻地区寻机破(敌)的意见,不同意西路军出青海大通,并指出:“你们(对)过去所犯的政治错误,究竟有何种程度的认识?何种程度的自我批评与何等程度的转变呢?我们认为,你们今后的胜利是与(对)过去政治错误的正确认识与彻底转变是有关系的,你们认为是否如此呢?”这个电文把当时的行动方针问题与历史上的政治路线问题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它给西路军军政委员会特别是主席陈昌浩的政治压力可想可知。
21日晚,在陈昌浩顽固坚持下,已经突围的西路军重返倪家营,致使部队在马匪围攻下损失惨重。党中央及军委致电西路军,要求他们:“望全体指战员,坚持党和红军的光荣旗帜,奋斗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滴血,绝境中求胜利,全党和全体红军誓为你们的后盾。”24日陈昌浩、徐向前致告急电文汇报险恶的处境,在表示“战至最后一滴血”决心的同时,恳请中央抽调“八个足团,一两千骑”驰援;26日军委主席团复电要求他们“固守五十天”。可是,在弹尽粮绝,伤亡惨重及马家军赶尽杀绝的情况下,最后被迫突围。
3月14日,西路军仅剩3000余人撤进肃南县石窝山,并在此召开西路军军政委员会最后一次会议,决定将剩余部队编成3个支队,分散行动,潜回延安,陈昌浩和徐向前离队,到中央汇报。东返途中,陈昌浩被困在西北荒原上一个小村子里湖北老乡但复三家中,而且染上疾病,面对疾病的折磨,陈昌浩改变了直接回中央的主意。他把身上银元拿出一半分给3名卫士,让他们各奔东西,又给了但复三10块大洋。但复三虽系乡间郎中,却也是有侠肝义胆的汉子,见陈昌浩病体未愈执意要走,就提出由他护送回老家。陈昌浩穿着但复三给他的一身老百姓衣裳,装成哑巴,一路上历尽千辛万苦,总算回到了武汉。
西路军西渡黄河,以兵败河西走廊结束。成为红军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惨败,其中4000余人经营救返回延安,陆续到达新疆的有600余人,4000多人流落民间。而陈昌浩和徐向前均靠化装行乞才脱离危难。当时有上万红军战士埋骨高原,大批女兵被奸杀和沦为乞丐。
1937年6月,陈昌浩辗转来到武汉。此后,陈昌浩人生的轨迹与自己的老搭档徐向前迥然相异。
陈昌浩来到武汉的第二天,就来到革命老区湖北英山县,打算在这儿重举义旗,建立一支抗日武装。但当地的反动武装非常嚣张,陈昌浩感到自己的愿望难以实现。此时的陈昌浩思念亲人的心情更加强烈,于是给他在汉阳老家的亲友写了一封信,约他们见面。在汉口,与阔别10年的老母和妻儿见过面后,陈昌浩了却了一桩心事,然后赶赴陕北。回到延安后不久,他因患有严重的胃溃疡,被中央批准到苏联治病。
七、异域颠沛流离十余载。
1939年8月,经中央批准,患有严重胃病的陈昌浩,搭乘周恩来的专机前往苏联治疗。
在苏联政府和共产国际的安排下,陈昌浩在莫斯科住院治疗。出院后,他马上向组织提出了回国工作的要求,但没有得到答复。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陈昌浩流落到中亚一个叫科坎多的小镇,在采石场做了两年苦力。1942年冬天,陈昌浩接到苏联人民外交委员会指示,紧急奔赴斯大林格勒前线任翻译,参加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后获"卫国战争奖章"。
1943年共产国际宣告解散,经季米特洛夫提议,苏共中央把陈昌浩安排到苏联外国文学和民族文化出版局工作。陈昌浩就此开始了一个普通小职员的生活。在苏联外文局工作期间,陈昌浩把著书翻译作为自己唯一能做的革命工作,全心投入,废寝忘食。著有《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编译出版了《政党论》、《列宁文集》等马列著作。
并主编完成了工程浩大的新版《俄华辞典》
抗日战争结束后,远在苏联的陈昌浩又多次给党中央写信,要求回国参加工作。但他始终没有收到回信。不久,蔡畅途经莫斯科,专门看望了陈昌浩。通过蔡畅,陈昌浩再次向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表达了回国工作的请求,但还是未接到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