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第二章 第二位总政治部主任 毛泽东(九)
十七、指挥中央红军胜利完成万里长征。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重回红军指挥岗位,指挥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中央红军得以摆脱了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后,为执行中共中央在川西北创建苏区的战略方针,于5月15日从四川省会理县城附近继续北进。蒋介石命令薛岳、刘湘等部南追北堵,企图凭借大渡河等自然障碍消灭红军。中央红军坚决执行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族政策,顺利通过彝族区,24日先头部队红1军团第1师第1团攻占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25日,红1团第2连17名勇士在连长熊尚林带领下,乘船强渡大渡河成功。但这里水流湍急,无法架桥,中央红军仅有4只小船难以在短时间内渡过河去。因此,中革军委决定,红军主力沿大渡河右岸迅速前进;第1师及干部团从安顺场继续渡河,尔后沿大渡河左岸北上,左右两路夹河而进,抢占距安顺场160公里的泸定桥。沿右岸前进的先头部队红l军团第2师第4团,于29日晨攻占泸定桥的西桥头。当日16时第4团发起夺桥战斗,由第2连22名战士组成的突击队,冒着守军密集的火力,攀踏着悬空的铁索,击溃川军1个团大部的防守,攻占了泸定城,至6月2日,中央红军全部渡过天险大渡河,取得了长征中又一次重大胜利。
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渡过大渡河后,继续北进,于7日占领天全。8日,突破国民党军的芦山、宝兴防线。接着红军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翻越终年积雪、空气稀薄的大雪山--海拔4000多米的夹金山。这时,红四方面军正分路西进,先头部队攻占懋功(今小金),一部前出达维。12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和红四方面军一部在达维会师。16日,毛泽东等率领中央红军到达懋功地区。两大主力红军会师,
中共中央根据全国形势和当面情况,提出了创建川陕甘苏区的战略方针。张国焘却主张红军继续向青海、新疆或西康(今四川西部、西藏东部地区)等省偏远地:区转移。为统一战略思想,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35年6月26日在懋功以北的两河口召开会议,会议做出关于北上抗日、建立陕甘根据地的决定。据此,中革军委制定了夺取松潘的战役计划。7月18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任命张国焘为红军总政治委员。21日,中革军委决定以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为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徐向前兼任总指挥,陈昌浩兼任政治委员。另将中央红军第1、第3、第5、第9军团,依次改为第1、第3,第5、第32军。但是,张国焘延宕红四方面军的行动,使松潘战役计划未能实现。为了继续贯彻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针,中革军委决定进取甘肃南部的夏河、洮河流域,尔后向东发展。15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治委员张国焘率领由第5、第9、第31、第32、第33军组成的左路军,从卓克基地区出发,向阿坝地区开进;21日,红军前敌总指挥部率领由第1、第3、第4、第30军组成的右路军,从毛儿盖地区出发,向班佑、巴西地区开进。中共中央、中革军委随右路军行动。右路军历尽干辛万苦,通过人迹罕至、气候变化无常的茫茫草地,于8月底全部到达班佑地区。左路军先头部队也于8月20日到达阿坝地区,但后续部队行动迟缓。29~31日,右路军第30军和第4军一部,采取围点打援战法,在包座全歼国民党军第49师5000余人,打开了进军甘南的门户。
红军右路军到达班佑地区后,中共中央为了抓住甘肃南部国民党军兵力薄弱的有利时机,开创新局面,一再致电左路军向右路军靠拢,共同迅速北进。张国焘制造借口,拒不执行中共中央的指示,并命令已进到墨洼附近的部队返回阿坝。接着,张国焘提出红军主力南下川康边的天全、芦山、道孚、丹巴等地的计划,并背着中共中央电令陈昌浩率右路军南下,企图分裂和危害中共中央。在此危急关头,毛泽东果断决策,于9月IO日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之第1、第3军先行北上,并发出《中央为执行北上方针告同志书》。12日,红一方面军主力到达甘肃省迭部县的俄界(今高吉村)。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俄界召开扩大会议。会议同意中央关于同张国焘斗争所采取的步骤及继续北上的战略方针,做出了关于张国焘错误的决定。会议还决定,将军委纵队和红一方面军第1、第3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17日,红军陕甘支队夺取天险腊子口,18日乘势占领哈达铺.27日进占甘肃南部的榜罗镇和通渭。在榜罗镇,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常委会议,根据陕北尚有相当大的苏区和红军等情况,决定率陕甘支队进至陕北,和当地红军一起,保卫和扩大陕甘苏区。会后,陕甘支队突破国民党军渭河封锁线,翻越六盘山,于10月19日到达陕甘苏区的吴起镇(今吴旗)。
至此,毛泽东指挥红一方面军主力历时1年、转战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胜利结束。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吴起镇召开扩大会议,决定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今后的战略任务是建立西北苏区,领导全国的革命斗争。11月初,陕甘支队在甘泉附近地区同红15军团会师,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辖第1、第15军团。21~24日,毛泽东指挥红一方面军取得直罗镇战投的胜利,歼灭国民党军1个师又1个团,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甘苏区的第三次"围剿"。直罗镇战役的胜利,给中国共产党把全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奠基礼。
十八、领导我党我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931年,日本对中国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北。以后又频繁挑起事端,谋图侵占全中国。当时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侵略一味采取不抵抗政策,以为再牺牲一些国土便可图苟安。毛泽东严正指出:“日本的大陆政策已经确定了,那些以为同日本妥协,再牺牲一些中国的领土主权就能够停止日本进攻的人们,他们的想法只是一种幻想。”
1935年1 1 月 2 5 日中 华 苏 维 埃 共 和 国 中 央 政 席 毛 泽 东对红 色 中 华 》记者 发 表谈 话,指 出 : “ 我 们 中 国 人 有 力 量 来 抵 抗 日 本 帝 国 主 义 的 强 暴 侵 略 与 并 吞 ” 。 “ 苏 维 埃 中 央 政 府 领 导 全 国 唯 一 反 帝 的 主 力 工 农 红 军 , 并 号 召 全 国 民 众 总 动 员 起 来 , 武 装 起 来 , 抗 日 反 蒋 ” 。
1935年12月17日在陕北子长县瓦窑堡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国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瓦窑堡会议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1936年 2 月 1 8 日 在 袁 家 沟 同 彭 德 怀 发 布 东 征 作 战 命 令 。2月21 日率 红 一 方 面 军 主 力 东 渡 黄 河,东征抗日。红 军 东 征 , 历 时 七 十 五 天 , 消 灭 国 民 党 军 七 个 团 , 俘 敌 四 千 余 人 , 缴 获 各 种 枪 四 千 余 枝 , 炮 二 十 余 门 。 取 得 江 河 作 战 经 验 , 提 高 了 战 斗 力 , 迫 使 晋 绥 军 由 陕 西 撤 回 山 西 。 红 军 扩 大 新 兵 八 千 余 人 , 筹 款 三 十 余 万 元 。 在 山 西 二 十 个 县 开 展 了 群 众 工 作 , 宣 传 了 党 的 抗 日 主 张 , 扩 大 了 中 国 共 产 党 和 红 军 的 政 治 影 响 。
1936年5月6日 以中 华 苏 维 埃 人 民 共 和 国 中 央 政 府 主 席 毛 泽 东 、 中 国 人 民 红 军 革 命 军 事 委 员 会 主 席 朱 德 , 向全 国 发 出 《 停 战 议 和 一 致 抗 日 通 电 》 。
12 月19日 毛泽东出 席 中 共 中 央 政 治 局 会 议 , 主张力 争 和 平 解 决 西 安 事 变 。
1937年5月8日 毛泽东 在 中 国 共 产 党 全 国 代 表 会 议 作 题 为 《 为 争 取 千 百 万 群 众 进 入 抗 日 民 族 统 一 战 线 而 斗 争 》的报告 。
7月23日写 《 反对 日 本 进 攻 的方 针 、 办 法 和 前 途 》 一 文 。
8 月 2 2 日 — 2 5 日 毛泽东出 席 中 共 中 央 在 洛 川 冯 家 村 召 开 的 政 治 局 扩 大 会 议 , 即 洛 川 会 议 。会议确定红军的战 略 方 针 是 独 立 自 主 的 山 地 游 击 战 ,不放弃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1938年5 月 2 6 日 — 6 月 3 日 毛泽东在 延 安 抗 日 战 争 研 究 会 作 《 论 持 久 战 》 讲 演 。 他 全 面 分 析 了 中 日 战 争 所 处 的 时 代 和 中 日 双 方 的 基 本 特 点 , 阐 述 了 中 国 抗 日 战 争 的 持 久 战 总 方 针 , 批 驳 了 亡 国 论 和 速 胜 论 。预 见 了 中 国 持 久 抗 战 将 经 历 的 三 个 阶 段 : “ 第 一 个 阶 段 , 是 敌 之 战 略 进 攻 、 我 之 战 略 防 御 的 时 期 。 第 二 个 阶 段 , 是 敌 之 战 略 保 守 、 我 之 准 备 反 攻 的 时 期 。 第 三 个 阶 段 , 是 我 之 战 略 反 攻 、 敌 之 战 略 退 却 的 时 期 。 ”提出最后胜利属于中国的科学结论。” 《 论 持 久 战 》 是 毛 泽 东 的 一 篇 极 重 要 的 军 事 著 作 , 这 篇 著 作 进 一 步 坚 定 了 中 国 人 民 持 久 抗 战 的 胜 利 信 心 , 为 夺 取 抗 日 战 争 的 胜 利 指 明 了 正 确 方 向 和 具 体 道 路 。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二十日,毛泽东在延安与江青结婚,两人育有一女李讷(1941)
毛泽东领导中共和人民军队粉碎国民党顽固派三次反共高潮,坚持抗战,反对投降。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八年抗战中,我八路军、新四军和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在敌后战场对敌作战12.5万余次,消灭日军52.7万余人,消灭伪军118万余人,牵制和抗击了60%的侵华日军和90%以上的伪军,极大地减轻了敌人在正面战场的压力,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积聚和发展了人民的力量,逐步改变敌我力量的对比,为赢得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九、重庆谈判、深入虎穴、争取和平
经过中国人民13年浴血奋战和美苏等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共同奋斗。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国民党反动派大力推行独裁统治,准备大举进攻解放区,全面内战一触即发。蒋介石为了欺骗民众,把发动内战是罪责推给中共,同时,也为了争取时间,把它的军队由西南大后方,调到内战前线,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日和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三日接连发电,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决定,深入虎穴,赴渝和国民党谈判,为争取和平尽最大努力。在赴重庆谈判前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说:"我准备坐班房……如果是软禁,那也不用怕,我正是要在那里办点事。现在苏联红军不入关,美国军队不登陆,形式上是中国自己解决问题,实际上是三国过问,三国都不愿中国打内战,国际压力是不利于蒋介石独裁统治的。中苏条约有利于中国人民,苏联红军攻占东三省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重庆是可以去和必须去的。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率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从延安飞抵重庆。这一消息震撼全国。8月29日中共代表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与国民党代表王世杰、张群、张治中、邵力子开始谈判。国民党蒋介石对谈判毫无诚意,毫无准备,所有谈判要点都是中共提出的。
谈判要点的实质就是解放区政权和人民军队的整编问题。在解放区问题上,共产党提出由共产党人担任山西、山东等五省解放区所在地的省主席,担任解放区广为分布的广东、湖北等六省的副主席,以及北平、天津、青岛、上海四个特别市的副市长;而国民党则只允许共产党参加政府,各解放区官员都需要国民党认可才能继续留任。军队问题上,共产党提出将人民军队整编成16个军48个师;而国民党坚持最多只允许保留12个师。双方的期望值,相差十万八千里。
虽然国共双方代表的谈判举步维艰,但毛泽东在谈判桌外的社交活动却异常丰富。在重庆的43天中,他多次会见民主人士,参加国际活动,接受各国记者采访,处处显示出一名政治家的睿智与气度,使国民党宣传中青面獠牙的"赤匪"形象一扫而光。在重庆,毛泽东不但与各界民主人士把酒言欢,还主动接触国民党中各派大佬。包括陈立夫、戴季陶等反共专家。毛泽东在重庆会见了老朋友柳亚子,将自己的旧作《沁园春·雪》抄送柳亚子,柳亚子大为赞叹,《新民晚报》副刊"西方夜谭"的主编吴祖光就将《沁园春·雪》在《新民晚报》副刊发表,这首"咏雪"词轰动了山城。
1945年9月10日至15日,国共代表连续举行了四次正式会谈。尽管双方在国民大会及政治会议等问题上都做了一些让步,但在核心的军队和解放区问题上,还是毫无进展。19日,在新一轮谈判中,周恩来提出:"关于军队数目,赫尔利大使拟议中央与中共军队之比例数为五分之一,我方以此比例考虑,愿让步至七分之一,即中央现有262个师,我方应编有43个师,较9月3日所提方案让步5个师,以后中央裁减缩编,中共亦依此比例裁编。"关于解放区问题,周恩来也提出中共愿意从广东、海南岛、浙江、苏南等8个地区撤退,仅驻防在山东、河北、察哈尔等北方地区。
尽管中共做了很大让步,赫尔利也为了等和谈结果而推迟了回国的行程,但国民党方面仍然不为所动。在21日的会谈中,国民党代表仅把允许中共军队整编的数目从原来的12个师增加到16个师。
9月27日,蒋介石带着宋美龄到西昌度假。在飞机上,蒋介石看到了当日《新华日报》上刊登的毛泽东回答路透社记者提问的报道。毛泽东说:"中共现有一百二十万党员,在它领导下获得民主生活的人民现已远超过一万万。这些人民,按照自愿的原则,组织了现在数达一百二十万人以上的军队和二百二十万人以上的民兵,他们除分布于华北各省与西北的陕甘宁边区外,还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各省。中共的党员,则分布于全国各省。"
看到这段话,多日来郁积在蒋介石心中的愤怒爆发了。蒋介石看到共产党越剿越多,心里杀机顿起,他要扣押和审判毛泽东。后因蒋介石断定毛泽东决无成事之可能,又惮于国内外各方的反应,就取消了扣押毛泽东的念头。
由于感觉到了重庆空气中弥漫的火药味,10月初,周恩来向国民党代表提出,"毛泽东主席来重庆已经有一个多月了,在某些问题上国共双方短期很难达成一致,我方决定让毛主席先行返回延安。"看谈判很难有结果,国民党方面也只得同意。
经过43天的艰苦谈判,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并公开发表。国民党政府接受中共提出的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双方协议"必须共同努力,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双方还确定召开各党派代表及无党派人士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共商和平建国大计。这是重庆谈判最重要的两项成果。此外,谈判还达成迅速结束国民党的"训政",实现政治民主化;党派平等合法;释放政治犯等协议。
1945年10月11日,毛泽东乘车来到重庆九龙坡机场,在张治中的陪同下启程返回延安。邵力子、陈诚、张澜等重庆各界人士和十八集团军驻渝办事处的同志纷纷来到机场送行。43天尖锐而复杂的谈判,毛泽东以他的大智大勇促成了《双十协定》的签订。
重庆谈判的举行和双十协定的签订,表明国民党方面承认了中共的地位,承认了各党派的会议,使中国共产党关于和平建设新中国的政治主张被全国人民所了解,从而推动了全国和平民主运动的发展。重庆谈判作为战后中国的重大政治事件,把国共两党的合作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战后中国的政治走向和政治格局,同时 也为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二十、胸中自有雄兵百万-毛泽东转战陕北
1947年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国民党反动派对我山东、陕北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国民党军胡宗南部纠集40万大军向陕北解放区发动猖狂进攻,为了吸引更多敌人,减轻其他解放区的压力,为了提振陕北军民的必胜信心,毛泽东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毅然决定,亲率党中央转战陕北。1947年3月18日晚,国民党军进攻延安的枪炮声已清晰可闻,毛泽东等才依依不舍地撤离了居住了十年的延安,开始了转战陕北的伟大历程。临行前,毛泽东对前来送行的解放军西北野战兵团的领导们说:"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我们要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 3月19日上午,解放军西北野战兵团主动放弃延安。当天下午,国民党军胡宗南部进入延安,"占领"了一座空城。
我军撤离延安后,在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习仲勋等亲自指挥下,按照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确定的"蘑菇战术",依靠陕北优越的群众条件和有利地形,与比自己多达十倍的胡宗南、马步芳、马鸿逵、邓宝珊的几十万军队在陕北高原周旋,不断地调动敌人,使其始终无法准确获知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的位置,而不得不往返奔波,疲于奔命,造成补给等等方面的严重困难,士气低落。而人民解放军则选择有利时机和地形,寻机歼敌,并于3月25日、4月14日及4月底5月初,连续进行了青化砭、羊马河、蟠龙三次歼灭战,共歼灭胡宗南部1.4万余人,有效地策应了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奠定了粉碎国民党军对陕北重点进攻的基础。
3月29日,中央在陕北清涧县枣林沟召开会议,讨论中央机关行动问题。会议决定: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留在陕北,主持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的工作。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等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前往河北平山,担负中央委托的工作。随后,4月11日,又决定由叶剑英、杨尚昆等率领中央机关大部分工作人员到山西临县,组成中央后方工作委员会,统筹后方工作。
枣林沟会议后,留在陕北的中央机关、解放军总部工作人员以及警卫部队共约八百人组成四个大队,统归"直属司令部"(代号"九支队")指挥,由任弼时为司令,化名史林,陆定一任政委,化名郑位。为了保密和安全起见,毛泽东、周恩来也分别用李德胜、胡必成的化名,表示解放战争必胜,中国革命必成。
从1947年3月18日撤出延安起,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中央军委坚持转战在陕北,物资供给等各方面条件极端艰苦,与敌周旋环境极其险恶,从容地指挥着西北和全国各个战场人民解放军的作战行动,真可谓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决定留在陕北指挥全国解放战争的行动,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各解放区军民的斗争意志和胜利信心。
4月12日至6月8日,党中央在陕北安塞县王家湾停留56天,一个新的全国战略部署在这里酝酿形成。在此期间,毛泽东连电前方各战场高级将领,部署各路大军的作战行动,要求各解放区在内线大量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粉碎国民党军对陕北和山东的重点进攻,并准备转入战略进攻,将战场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从根本上动摇国民党蒋介石的反动统治。
遵照党中央的部署,5月中旬,华东野战军在山东战场的孟良崮地区一举歼灭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74师3万余人。5月下旬至6月中旬,西北野战军发起陇东战役,痛击西北二马。6月30日夜,刘邓大军12万余人,突破黄河天险,发起鲁西南战役,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8月,西北野战军连续作战5个月,取得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1948年3月23日,在全国解放战争胜利在望的时候,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共中央、人民解放军总部从吴堡县川口渡口东渡黄河,进入山西临县,到达晋绥解放区,再前往河北平山西柏坡。
4月21日,延安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怀抱。这预示着中国革命在全国范围的胜利,预示着新中国的诞生!
毛泽东转战陕北,安定了民心,鼓舞增强了陕甘宁边区和全国各解放区军民的战斗意志,提高了人们必胜的信念。吸引国民党大量兵力于西北,采取巧妙的周旋、"蘑菇战术",在运动中既歼灭了敌人,又减轻了全国其他战场的压力,使之争取到时间,寻找战机,继续大量歼灭国民党军有生力量。胜利粉碎敌人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有力地推动了各解放区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为全国提前解放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