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炮(火箭军)司令
天山学人zr 编著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火箭军前身),成立于1966年7月1日,由毛泽东主席批准, 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始终由中央军委直接掌握,是中国实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这支掌握着“大国利剑”的神秘部队从诞生伊始便肩负着保障中华民族根本生存利益的重任。
在2015年12月31日之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由陆军、海军、空军三个军种和第二炮兵一个独立兵种组成,“二炮”虽然与陆海空三军同为正大军区级,但是相比陆海空三军的军种身份,“二炮”的兵种身份还是有所不同的。作为直属中央军委掌控的战略部队,“二炮”除了身穿陆军制服外,实际上和陆军没有关联,之所以使用“二炮”的名称,主要是成立之初考虑到保密等问题的需要
2015年12月31日中央军委决定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大国地位的战略支撑,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火箭军全体官兵要把握火箭军的职能定位和使命任务,按照核常兼备、全域慑战的战略要求,增强可信可靠的核威慑和核反击能力,加强中远程精确打击力量建设,增强战略制衡能力,努力建设一支强大的现 代化火箭军。
第一章 第一位二炮司令 向守志
向守志上将
向守志1966年7月至1968年9月出任解放军首任二炮司令员,1975年4月至1977年9月又担任解放军第4任二炮司令员。他是两次担任二炮司令的高级将领。
一、在红军队伍中成长
1917年11月28日向守志出生于四川宣汉县福禄坝曹家湾(今南坝镇红庙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原名向守芝。父亲向世发,为人忠厚,勤劳朴实,少年时曾跟一位郎中学过医道,识得些字,在村上开了家小中药铺。当时家中又佃租地主几亩田地,全家生活尚能勉强维持。向守志母亲康氏,操劳家务,勤俭贤惠,她虽然没有念过书,却懂得教育子女的道理。
家中只有他和母亲相依为命。向守志5岁起到8岁期间,读了4年私塾
教书先生是清朝末年的本县一位老秀才。向守志在私塾读的课本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等。4年的私塾生活中,向守志时刻铭记下列古训:“三更灯火五吏鸡,正是孩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所以,向守志学习十分认真刻苦,认识了很多字,记住了不少名句、格言,成了红军中“识字分子”。这时灾难接连降临向守志的家庭:先是大哥不幸早亡,姐姐远嫁又亡姐姐远嫁外乡;接着,父亲因过度劳累,不到50岁就离开人间;家中小药铺关闭了,只能靠佃耕几亩薄地度日,日子越来越艰难。向守志七八岁那两年,3个哥哥先后被军阀部队抓壮丁,音信杳无,嫂嫂们被迫改嫁,家中只有他和母亲相依为命。家境越来越贫困,我只好辍学跟着母亲上山打柴,下田干活,春暖草绿时还得给地主放牛。
在向守志13岁那年被迫到地主“陈刮皮”的家里当长工,以柔弱的肩膀挑起家中生活的重担。天还没亮就下地干农活,晚上还要铡牛草、出圈粪,天天忙到夜半更深,但吃的连地主家狗食都不如,见不到一点油水。这样的生活过了将近两年,向守志感到非常苦闷和压抑。种地受压迫剥削,苛捐杂税、高利贷逼人于死地,一年到头起早贪黑、拼死拼活地干,最后得到的仍是饥寒交迫,两手空空,一无所有。
1933年向守志任宣汉县双河场区少年先锋队队长。
1934年17岁的向守志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红四方面军红9军76团2营4连战士、班长、副排长,红军步兵学校学习组长、班长。
1935年3月28日夜,徐向前指挥红9军、红30军、红31军主力,兵分三路,强渡嘉陵江天险。红军以雷霆万钧之势,一举突破敌人江防阵地,然后向敌纵深迅猛穿插,开始了攻打中坝、江油的战斗。突破嘉陵江,是红四方面军战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渡江作战。
向守志通过摇摇晃晃的浮桥,向嘉陵江对岸冲去。强渡嘉陵江也意味着拉开了红四方面军长征的序幕。
红四方面军取得嘉陵江战役胜利后,为了迎接中央红军,继续向西挺进。这段时间,向守志几乎是天天在行军,天天在打仗。
为了早日与中央红军会合,部队的行军速度很快。长时间的行军打仗,指战员们的脚都磨烂了,无论谁脱下草鞋,露出的都是一双血迹斑斑、溃烂流脓的脚。向守志肩上扛着一挺重机枪。一路走来,肿痛难忍。尽管用布或稻草裹了一层又一层,没有多久,就又渗出了斑斑血迹。向守志咬着牙,坚持跟上队伍。
就是在这次行进的路途中,向守志由连党支部委员、班长孙志杰介绍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他先后任双河场区游击队队长、红9军副排长。
1935年6月18日,红四方面军部队终于迎来了历尽艰辛的中央红军。
小金川岸边,向守志所在的红9军全体官兵穿戴整齐,像参加阅兵式一样,站在道路两边。当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朱德等领导同志率中央机关人员出现时,我们一边喊口号:“欢迎中央红军老大哥!”“庆祝两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一边鼓掌高唱着“万岁!万岁!我们来会合!……”的欢庆会师歌曲。
过去,向守志虽然知道中央红军和朱(德)、毛(泽东)的美名,但从没亲眼见过他们。这是向守志第一次见到毛主席。他穿着灰色棉大衣,身材高大,满头黑发被微风吹动,面带着微笑,不停地向红四方面军部队挥手,给向守志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
1936年向守志入红军步兵学校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二、奋战在抗日战场
抗日战争爆发后,向守志任八路军第129师副连长、连长。1938年3月,神头岭伏击战。为了破坏日军向晋南、晋西进犯的交通运输线,刘伯承、邓小平决定以385旅为左翼袭击黎城,引诱潞城的敌人来援;以386旅为右翼,在神头岭设伏,迎击增援黎城的日军。那一年,向守志21岁,是386旅771团2营机枪连连长。3月16日,驻潞城的1500多名日军听到黎城方向的激烈枪声,慌忙赶往增援。9时,当他们赶到神头岭时,才知道中了八路军的计。但为时已晚,指战员们向日军开火,向守志指挥机枪连的6挺重机枪猛烈射击。这次战斗,八路军共毙伤俘日军1500余人,缴获长短枪500余支、骡马600余匹。
向守志在太行山打得最得意的一仗是响堂铺伏击战。他当时是机枪连连长。
为了给日军进一步的打击,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决定以3个主力团,在响堂铺地段消灭敌人的运输线。响堂铺是日军由邯郸进犯山西的咽喉之地。战前,向守志向全连指战员进行了打敌人汽车的战术安排,要求大家首先敌驾驶员,其次消灭汽车上掩护的敌人,再就是打汽车的油箱和轮胎。
1938年3月31日上午,当由黎城开向涉县的日军汽车队约180辆汽车驶入伏击区时,八路军伏击部队突然出击。向守志用重机枪向日军车队猛扫,掩护兄弟部队指战员向日军车队冲击。敌人被打得丢盔弃甲,汽车相撞或中弹起火。这次战斗共歼日军400余名,汽车全被缴获。
凌石屯伏击战,是向将军打得最有趣的一仗,因为打得鬼子光屁股逃跑。这时他已是八路军青年抗日游击纵队771团第二营营长。凌石屯位于冀南的新河至巨鹿的公路上。1939年9月中旬的一天下午,由巨鹿开往新河的七八十名日军,乘3辆汽车驶入伏击地段。向守志指挥本营各连,和第三营一起,将密集的机枪、步枪火力射向敌人,敌人大部被歼。残敌滚下车后企图沿公路边的道沟逃命。哪知头两天下过大雨,道沟里淤泥过膝,逃敌鞋子和衣服全粘上了泥巴,跑不动,爬不出来,有的被打死,有的被活捉,少数脱光衣服赤着脚往巨鹿跑,又被第一营兜歼,最后只剩下几个光着屁股的鬼子逃到巨鹿城。
三、抗战夫妻
向守志和夫人张玲是一对抗战夫妻。向守志和张玲相识于太行区党委党校开展整风期间。艰苦的环境和频繁的战斗生活,使他们不可能花前月下,只有把爱埋在心底。1945年初,太行军区政治部批准了他们的结婚申请报告,可一拖几个月,都没有机会举行婚礼。
1945年5月25日,向守志带领全团官兵执行攻打昔阳县城的任务,路过平东县城,向守志和时任中共山西省平东县委书记张玲见面时,已是晚上6点多钟。两人当即商定,举行战地婚礼,完成结婚任务。这是一场特别的婚礼:没有邀请一个人参加,没有举行任何仪式,没有添置一件结婚用品,没有吃一桌婚宴,惟一进行的是面对毛主席像,立下革命到底、相伴一生的誓言。第二天吃过早饭,向守志就带着部队奔上了战场。他们一举攻下昔阳县城,俘虏日伪军2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