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第十二位总后勤部部长廖锡龙(一)
廖锡龙上将
廖锡龙2002年11—2012年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他是解放军第十二位总后勤部部长。
一、投身军旅,砥砺成长
,1940年6月廖锡龙生于贵州思南的一户普通农家。在战争年代,廖锡龙与家人饱尝流浪之苦,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他与家人的生活才终于安定了下来。因此,廖锡龙从小就有参军报国的信念,1959年,已经19岁的廖锡龙报名参加解放军,1959.01—1966.01,廖锡龙任贵州省军区四十九师一四五团四连战士、副班长、班长。1963年2月廖锡龙加入中国共产党。最初的廖锡龙只是解放军序列里一名普通的战士,没有背景,也没有资历,但他有过人的意志力,在其他战友休整时,廖锡龙依然进行刻苦的战术训练。
廖锡龙1963年就被列入了干部苗子,但在干部考查时,因只有高小文化被挤了下来,但仍作为军事训练骨干和干部苗子被留在连队继续培养,这给予了廖锡龙1964年在全军大比武中展示他过硬军事技术的表演舞台。他不负众望,获得了昆明军区大比武对抗刺杀比赛第一名,但因在当年9月3日销毁施工后剩余的一枚雷管,右手手指致残,他又错过了1964年提干的机会。
1964年底,连队考虑到廖锡龙已服役6年,提干无望,把他列入了退伍名单。这时,廖锡龙的第一位伯乐出现了,一位师首长来到步兵第91团4连观看郭兴福教学法的汇报演习,看后赞不绝口,称廖锡龙是一位“很有指挥才能的干部苗子”。由此,廖锡龙继续留在了部队。
1966.01—1971.02,廖锡龙任贵州省军区四十九师一四五团四连排长、副连长,五连连长
1971.02—1971.05,廖锡龙任陆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九十一团司令部作训股副股长
1971.05—1978.11,廖锡龙任陆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司令部军务科副科长、作训科副科长
1976年4月,廖锡龙已从军务科副科长调到了作训科任副科长,同时担任了31师预提班长骨干集训队队长。除完成正常的班长集训科目外,他还经常给这批班长传授刺杀技术,整天埋头于抓军事训练中。正当此时,31师开始精减机关人员,廖锡龙又被列为了精减转业对象。这时,廖锡龙的第二位伯乐出现了,他就是31师的关福成副师长。关副师长说,“廖锡龙当战士时就是军事技术的尖子,军事技术过硬,带兵训练有两下子,还是让他留在部队,到步兵团去带兵吧。”
凭借过硬的军事素质,廖锡龙在1978年11月晋升为陆军第11军31师91团副团长。
1979.08—1981.11,廖锡龙任陆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九十一团团长(其间:1980.03—1981.08 在解放军军事学院基本系学习)
1981.11—1983.02,廖锡龙任陆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副师长
1983.02—1984.05,廖锡龙任陆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师长
1984.05—1984.09,廖锡龙任陆军第十一军副军长
1984.09—1985.06,廖锡龙任陆军第十一军军长
1985.06—1995.07,廖锡龙任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其间:1986.09—1986.12 在国防大学国防研究系学习)
1995.07—2002.11,廖锡龙任成都军区司令员、党委副书记(1999.09—2001.09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应用社会学专业社会经济发展与管理在职研究生课程班学习)
2002.11—2003.03,廖锡龙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
2003.03—2012,廖锡龙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
2012— 廖锡龙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至2012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2013年3月)
廖锡龙同志是中共第十五届、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委员。
二、参加对越反击战,战绩突出
1979年2月,为了惩戒长期侵扰西南边境的越南,解放军发起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对越反击战打响后,廖锡龙所在的解放军第11军负责西线地区的战事,任务是牵制越军316A师东援。廖锡龙所在的31师91团承担师主力部队的外围掩护任务。
在对越反击战期间,廖锡龙副团长与其他团干部通宵制定计划、亲自在一线勘察敌情,最终胜利完成了上级指派的一系列任务。
勘探敌情的廖锡龙
1979年3月4日,我31师接到指示,中国政府将在3月5日向全世界宣布从越南撤军的消息,部队应做好撤退回国的准备。鉴于边境地区一个叫班绕散的越军据点还未受到我军打击,且距离我国金平县城较近,31师决定派91团在撤军途中杀回马枪,拔掉这颗钉子。
91团决定由汪启发副团长带领1营、廖锡龙副团长带领3营从两翼包抄,云南省独立师3团1营从后方迂回,包围班绕散,对该地区实施合围发起总攻,全歼该敌。 廖锡龙副团长下达命令时同时强调,由于敌情不明,来不及现场勘察,地形复杂,要边走边勘查,边打边摸情况,不要盲目冒进;指挥员要沉着,碰到一些意外情况时,更要机动灵活,必须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心,果断出击,在坚决贯彻上级作战意图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各级指挥员的主观能动性,独立自主地指挥战斗。战斗进行到8日凌晨胜利结束。
凭借优秀的实战战绩,战后廖锡龙晋升为91团团长,并进入解放军军事学院学习。在深造结束后,廖锡龙被提拔为31师副师长、师长,成为了我军重点培养的军事人才。
二、收复老山、一战成名。
1984年,越军在老山、者阴山依托地形修建了大量野战工事,不断骚扰我国边境地区,对我国国家主权构成严重威胁,解放军决心收复老山、者阴山地区,彻底扫清边境越军势力。
参加过数年前的对越反击战廖锡龙的31师,在此次收复者阴山的战役中承担主攻任务。廖锡龙深知自己肩头的责任十分重大,他立刻投入紧张的战备工作。
廖锡龙仔细了解敌我军备情况后,不得不承认这一仗难度极大。
者阴山地处云南省麻栗坡县杨万区,地势险峻,由于其特殊的喀斯特地形,洞穴众多者阴山海拔超过1200米,山上植被茂密、地形崎岖,
而且经验丰富的越军修建了大量坑道工事,是典型的易守难攻之地。而我31师处于缺编状态,炮兵部队无法第一时间投入作战,这意味着我军此时不存在火力优势
廖锡龙战前推演
廖锡龙还给自己设定了一条严格的底线:
“每个战士都是家里的顶梁柱,我对他们的生命具有责任。如果此役牺牲了150到200名战士,我看我这个师长应该被撤职!”
带着这样的信念,廖锡龙立即投入了紧张的战备工作中,并组织部队开展针对性训练。“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是廖锡龙经常提到的一句话。
廖锡龙在前线视察
经过数月准备,廖锡龙已经掌握了者阴山的越军情报,同时也制定好了总攻计划。不过,廖锡龙并没有急于发动总攻,他仅仅抽调了一批重炮每天轰击越军阵地,同时辅以小股分队进行骚扰。
越军对解放军发射的炮火并不担心,毕竟他们早已修建了坚固的防御工事,炮火的打击效果着实有限。
不过,解放军31师发起的一系列小规模侵扰却令越军上下烦不胜烦,一开始越军还会提高警惕进入战斗状态,但眼看过了快一个月解放军都没有任何动作,越军的心态也就越来越松懈了。
但实际上,这些都是廖锡龙精心准备的进攻手段。
经过一个月的折磨,越军每天连睡觉都无法保证,部队士气下滑严重,此时廖锡龙知道,我军发起总攻的时机已到。1984年5月,解放军31师正式向者阴山发起总攻。针对穿插部队的实际进展,廖锡龙两次推迟了总攻时间,确保我军穿插部队部署到位,并留足休整时间。
最终证明,廖锡龙的战术十分有效。在收复者阴山的战斗中,我军31师仅仅花费了5个小时的时间,就攻克了者阴山,此役,我31师取得的战果极其丰厚,歼灭了500余名越军,俘虏了18名越军人员,而且还缴获了大量枪支弹药等战利品。而我军牺牲人数仅有98人。
这场者阴山收复战的胜利,轰动全国,智勇双全的廖锡龙师长一战成名,打出了国威,打出了军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