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后部长13
[ 2025-3-31 10:04:00 | By: 天山学人szr ]
 
第七章 第七位总后勤部部长 张宗逊(一)
        
                 张宗逊上将
张宗逊1973年6月-1978年2月任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他是解放军第七位总后勤部部长。
一、农家少年,矢志革命
张宗逊1908年2月7日生于陕西渭南堰头村一个富裕农民家庭。5岁丧母,7岁起读私塾,1920年,12岁的张宗逊入读赤水镇法济寺小学。1922年张宗逊就读于渭南赤水职业学校,受王尚德等革命者影响,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学生爱国运动。1924年张宗逊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张宗逊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五期政治科,并转入中国共产党。
                    
在校期间,每两周去一次广东省农民协会聆听周恩来讲授政治形势报告。“中山舰事件”后,张宗逊退出国民党,并公开其中国共产党员身份
1927年4月毕业后,张宗逊曾任国民革命军第8军第3师第9团政治指导员办公室干事兼2营政治指导员、国民革命军第24师新兵营排长、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第3营连长。
1927年9月张宗逊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至10月3日,张宗逊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1团2营6连连长,专门担负毛泽东的贴身警卫。三湾改编后张宗逊改任团部参谋、副连长,护卫毛泽东上井冈山,参加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从三湾改编到进军井冈山,张宗逊与毛泽东形影相随,经常是毛泽东睡在铺板上,张宗逊等打地铺睡在跟前,随时守候。
张宗逊除负责护卫毛泽东外,还兼负着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收集情报。那时,部队尚无专门侦察机构,更无电话、电台,外界的情况主要靠收集报纸和打探消息得知。1927年10月的某一天,张宗逊派出去打探消息的人带回几张旧报纸,上面登有朱德等率领南昌起义部队在广东汕头地区活动的情况。张宗逊立刻把报纸拿给毛泽东,毛泽东看后非常高兴,并决定派人去联络,由此引出半年后的朱毛会师。1927年10月23日拂晓,张宗逊所在部队在遂川县大汾村宿营遭到反动地主武装肖家壁部袭击,被迫撤离大汾圩;张宗逊一边指挥抗击敌人,一边护卫着毛泽东从弹雨中突围,很快摆脱敌人。由于连续爬山越岭,毛泽东的脚磨破化脓,流出的血染红了草鞋,行走困难。张宗逊和战士们用路边的竹子绑了一副担架,要抬着毛泽东走。毛泽东摆摆手,示意自己能走。张宗逊坚持要抬,毛泽东坚决不坐。双方争执不下,彼此都很动情。毛泽东最后退让,让张宗逊找了根竹竿拄着,慢慢走。11月中旬,在向茶陵县城进军中,张宗逊腿部负伤,3个月后痊愈。
1928年6月张宗逊调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第31团1营2连连长。6月23日,湖南和江西两地军阀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联合组织第一次“会剿”,张宗逊带领永新县游击大队取得“龙塬口大捷”。1929年1月张宗逊任红4军第3纵队第9支队副支队长,随军转战赣南。1929年2月初,部队来到瑞金地区活动,张宗逊奉命带一个大队(连)进入瑞金县邮政局收集报纸。当时,报上的一则消息引起了他的注意:"独七师刘士毅萧致平团,经瑞金尾随共军,朱、毛部不久将被歼灭。"这说明敌人正向瑞金开来,张宗逊当即将这一重要情报报告了军部。军部遂决定部队不在瑞金停留,而到大柏地去,相继歼灭刘士毅萧致平团。2月9日部队进到大柏地。2月11日是阴历大年初一,红军在大柏地设下埋伏,歼灭了敌萧团,俘国民党军八百多人,缴获枪支八百余支。而后张宗逊任红4军第3纵队第9支队副支队长支队长,参加了创建中央苏区的斗争。
1930年10月起张宗逊任红一方面军第36师师长、第12军军长、第14师师长兼广昌警备司令等职,率部参加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1934年4月,中央苏区北大门广昌失守,追随毛泽东、被"左"倾领导者认为有"毛派嫌疑"的张宗逊被免去师长职务,进入红军大学(在瑞金)学习。当他怀着沉重的心情,去探望身处逆境的毛泽东,倾诉心中的郁闷时,毛泽东安慰他说:"现在这种情况,像是秀才遇见了兵,着急也没用。"随即指点他说:"周恩来同志不是你在黄埔由团员转为党员的主持人吗?你心里的这些话,可以去找他说说。"1934年6月,在周恩来的干预下,张宗逊由普通学员转任红军大学校长兼政委。
1934年10月张宗逊参加长征,任中央军委第二野战纵队参谋长、红3军团第4师师长、强渡湘江时,张宗逊指挥红四师控制界首渡河地段,坚守一天,阻击广西敌军,掩护中央纵队通过。遵义会议后,张宗逊任红10团团长,指挥所部参加了夺占娄山关、再占遵义城等战斗。1935年8月张宗逊调任红四方面军第4军参谋长、红军大学参谋长兼高级指挥科科长,张国焘反党事件发生后,因对张国焘的分裂行为进行抵制。张宗逊被列入“拥护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博古”名单成为监视对象。1936年2月,张宗逊被张国焘以非法“中央军委”名义给予严重警告处分。
 
             前排左二为张宗逊
1937年1月张宗逊调任中央军委第一局局长,直接指挥中央警卫团,护送党中央、毛泽东进驻延安城。后兼任延安等五县警备司令。
二、驰骋在抗日战场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宗逊任八路军第120师第358旅旅长,率部开赴晋西北抗日前线,取得雁门关伏击战的胜利。1937年10月14日,张宗逊指挥358旅在359旅协同下,攻占同蒲路上大牛店等地,歼敌一部。之后张宗逊命令716团主力于雁门关以南黑石头沟公路两侧高地设伏,以切断进攻忻口日军的后方补给线;18日上午,日军汽车50辆满载步兵由北驶入伏击区,激战至夜晚,共毙伤日军300多人,击毁日军汽车20多辆;21日,716团再次于黑石头沟公路设伏痛打日军。3天时间,358旅716团在雁门关以南共毙伤日军500多人,毁日军汽车数十辆,切断了日军由大同经雁门关至忻口的后方补给线。张宗逊领导358旅配合忻口战役的胜利捷报,让当时奋斗在抗战前线的各部队均受到鼓舞 
1938年3月至4月,358旅会同359旅等部反击日伪军对晋西北地区的首次围攻,收复7座县城;5月,配合国民党军反攻归绥(今呼和浩特市),旅部率716团开赴雁北,在朔县(今朔州)、岱岳(今山阴)、怀仁开展游击战。
1938年9月张宗逊率部转战晋察冀边区,;9月,日军向晋察冀边区北岳区的五台、阜平、涞源等中心地区发动了大规模的“围攻”,第358旅奉命参加反“围攻”作战,向同蒲铁路(大同—风陵渡)北段和平绥铁路(今北京—包头)西段出击;10月下旬,张宗逊得知一股日军孤军深入,指挥部队在五台县之滑石片地区设伏,一举全歼进犯五台的日军1个大队700余人。
1939年1月,120师主力开赴冀中,张宗逊统一指挥120师独立第一、第二旅,全歼了向冀中军区进攻的国民党河北民军司令、反共顽固分子张荫梧部 。
1939年9月,120师进行整编,张宗逊任358旅旅长。不久,向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的日军改变战术,袭击了抗大二分校驻地陈庄。120师领导指挥部队在敌人撤退的路上设下埋伏。张宗逊参与指挥作战,一举将进犯敌人全部歼灭。
1940年张宗逊回师晋西北地区,1940年6月17日至19日,张宗逊指挥部队在晋西北米峪镇对外出“扫荡”归来的日军村上大队进行伏击,歼灭日军700余人。8月20日,张宗逊率部向康家会和砚湾开进,参加百团大战,歼灭康家会敌军,拔掉静忻公路之间最大的据点 。
     1940年11月张宗逊兼任晋西北军区第3军分区司令员。
         
 1942年12月12日,张宗逊与延安自然科学院大学班学生杜芳结婚。两人育有张新侠、张又侠、张晓楠。
  1943年为挫败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三次反共高潮,张宗逊率部从华北抗日前线开赴延安地区,执行保卫陕甘宁边区任务,同时开展冬训练兵和大生产运动。
1945年8月,国民党顽固派企图夺取关中解放区,钳制陕甘宁八路军向日军的反攻,集中9个师的兵力,向爷台山等地发起攻击,八路军成立爷台山反击战临时指挥部,由张宗逊任司令员,习仲勋任政委,指挥爷台山反击战;8月8日至10日,经过3天战斗收复爷台山等全部失地,全歼进入关中分区的胡宗南的三个师,挫败国民党顽军对陕甘宁边区的进攻,保卫了党中央的安全。张宗逊旋任晋绥野战军副司令员、吕梁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之后张宗逊率部再次东渡黄河,开赴晋绥抗日前线 。


 
 
  • 标签:后勤 
  • 发表评论:
     

    时 间 记 忆
    <<  < 2025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最 新 评 论
    最 新 日 志
    最 新 留 言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友 情 连 接


     
    天涯博客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