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第五位总后勤部部长洪学智(三)
十五、再次被授予上将军衔
1987年11月,洪学智与张爱萍、余秋里、杨得志四位将军被任命为军委副秘书长(杨尚昆为秘书长),参与军委领导工作。改革开放以来,为加强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恢复军衔制度被提到了议事日程。1988年7月1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

1988年9月14日,中央军委在北京举行了隆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官授衔仪式。军委主席邓小平在中南海怀仁堂给洪学智、刘华清、秦基伟、迟浩田、杨白冰、徐信、郭林祥、王诚汉、赵南起、李德生、张震、尤太忠、刘振华、向守志、万海峰、李耀文、王海等十七名高级军官授予上将军衔。1955年和1988年,洪学智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这在我军的历史上仅此一例,在国外也没有先例。在第二次授衔时,中央军委已经取消了元帅和大将的设置,上将成为新时期解放军的最高军衔。在十七名上将中,洪学智名列第一,这反映了洪学智在军内的地位。
1989年11月,洪学智从中央军委副秘书长的岗位上退下来。
1990年,洪学智被增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党组副书记。1993年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党组成员。洪学智认真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与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广交朋友,为巩固和扩大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推动人民政协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六、情系故乡
金寨县是全国知名的将军县,戎马一生的洪学智将军一直思念着故乡的山山水水,思念着长眠在故土的战友和亲人,思念着为中国革命做出巨大贡献和牺牲的家乡人民。洪学智生前十分关心家乡的建设和发展。他一生情系桑梓的赤子情怀,让故乡亲人深深缅怀和永远追忆。
1、七次回乡
1953年8月,朝鲜停战刚刚实现,洪学智利用到南京军事学院学习之机,回到阔别20多年的故乡看望。洪学智轻车简从,只带了一名警卫员就回来了。那时,金寨县的交通非常落后,汽车只能通到县城金家寨。他下车后,步行30多里路赶到老家双河。区委领导提出:“家乡刚解放,社会治安情况还比较复杂,请将军在区委机关食宿。”洪学智听了风趣地说:“我是请假回来探亲的,如果食宿都不在家里,那还叫什么探亲呢?”他谢绝了县区领导的安排,住到堂弟洪学成家。乡亲们听说洪学智回来了,争先恐后地要上前和他见面、叙谈。此时,陪同的地方干部和警卫从安全考虑,不让更多的群众靠近。洪学智见状,忙说:“我离家这么多年,乡亲们想来看看我,这是人之常情嘛,你们不要再阻拦他们了。”接着,他又热情地对乡亲们说:“来来来,大家靠近一些,我要和乡亲们合个影。”警卫员赶忙拿起相机,拍摄下洪学智和家乡人民骨肉情深的珍贵一幕。洪学智和乡亲们促膝谈心,问寒问暖。他鼓励乡亲们说:“国家刚解放不久,大家目前的生活肯定有些困难,但是你们一定要相信,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的。”洪学智在家乡无拘无束地探亲访友。到了亲友家吃粗茶淡饭,尤其爱吃家乡的小河鱼、挂面及葛粉、蕨菜、苦菜等。警卫员提醒说:“首长,你吃野生食物一定要注意啊,身体吃坏了,我可无法向组织交代呀。”洪学智一听哈哈大笑:“我是回乡探亲嘛,你就不要再用北京的那些规矩来要求我了,要不然,乡亲们也不敢认我洪学智啦。”

1986年4月,70多岁的洪学智第二次返乡探亲。这次随将军返乡的有夫人张文、长子洪虎等人,将军一行来到双河镇政府,他详细询问了家乡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方面变化的情况。乡亲们争相向他报告好消息。洪老听了道:“你们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搞好科学种田。我们大别山就是山多,靠山吃山,你们要在山上多想办法,可以多栽些板栗和其它果木,发展食用菌;要多养些家畜、家禽,生活变化就会更快些。”洪学智在县领导的陪同下,还参观了县革命博物馆。他建议:“县里要在革命烈士纪念塔后面建一所红军纪念堂。因为在外地工作的老红军都十分思念故乡,百年之后都有叶落归根的愿望。同时博物馆前面可以搞一个将军陈列馆,作为对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又说:“在经费上你们自己解决一些,我们再想办法帮助筹集一些。”
洪学智年事愈高,恋乡爱乡之情愈浓。他不顾年高路远,又先后于1990年10月、1991年11月、1994年6月、1997年5月和2002年5月回到家乡探亲、视察。2002年5月,已经90岁高龄的洪学智回到金寨。他无限深情地说:“人到老年倍思乡啊,我这次回来沿途所见,山更绿了,水更清了,路更宽了,金寨这几年变化很大,取得了很大成绩,我很高兴。”当时他老家双河镇正在修路,不方便行走,陪同的人都劝他不要回去了。老将军的脸上露出几丝失望,但坚决让自己的3个儿子一定要回去一趟,代替他看望一下家乡的父老乡亲。当儿子们带回从老家双河拍摄的录像时,老将军认真地观看着,边看边笑,还鼓起了掌,像个开心的小孩。洪老还把南溪、双河镇的亲戚接到县委招待所,详细询问了他们的家庭、生活和生产情况,要求亲属带头发家致富,把孩子培养成才,并摆了几桌菜请亲属吃饭,坚持不让县里面安排,最后拗不过县里的热情,吃过饭后他让经办人员把发票交给他,自己掏钱付了账。
洪学智一生都以出生在金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而骄傲。2004年9月,金寨县修建好红军广场,县领导想邀请他再回来看看。将军听了立刻表示“愿意”。身边的保健医生和秘书从他的身体状况着想,不同意他远行。他只好说:“等天气暖和一点的时候,我再回去看看吧。”哪知道老将军最终没能再回来了。
2、牵挂人民疾苦
金寨县是革命老区,又是大山区,老区人民为革命做出过伟大历史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国家在金寨县境内兴建梅山、响洪甸两座大型水库,库容量达48亿立方米,大批粮田、茶竹等经济作物被淹没,老区人民又为国家建设做出了新的贡献和牺牲。洪学智始终把库区群众的生活困难,记在心里,怀着对老区人民的满腔热情,竭心尽力,想方设法为家乡人民解决困难。
1974年金寨县旱灾严重,很多人家都断炊了,全县有很多怀孕妇女,为了让孕妇能吃饱,有位孕妇联合将军的亲戚给洪老写信,向洪老求助。一个月后,县里调来了一大卡车红薯干。洪老电话特别委托县里的同志转告她们:收到信后很着急,从部队的军粮中调配了几卡车红薯干送来。要求县里将这些红薯干,分给全县的怀孕妇女以度荒年,并说部队也很紧张,想不到更好的办法,让县领导代他向老家人表示歉意。那年,怀孕的妇女都知道是洪老救了自己,有的妇女还留下一小包红薯干小心地用布包好,好留给孩子长大后做纪念,为的是不忘洪老的救命之恩。
金寨县“两地病”(地方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患者较多,流行严重,洪学智得知十分忧虑,他对家乡的领导说:“一个家庭再富,也经不起一个病人的拖累。”于是,他及时向中央军委反映,经与相关部门协商,军队和地方医疗机构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大力支持金寨县医疗卫生工作。1984年5月,中央军委派出医疗队到金寨调查医治疑难病症及甲状腺肿、克汀病等地方性多发病。1985年3月,总后勤部和国家民政部、财政部、卫生部联合发出了《关于组派医疗队支持老区卫生建设的通知》。随后,第二军医大学、南京军区总医院等单位先后向金寨县派出7批医疗队,走村串户,治病防病,并支援了大批药品和器械设备。总后兽医大学也派来兽医,帮助老区发展畜牧业,培养兽医。南京军区总医院还在金寨创办了金寨县卫生学校中专班,为金寨培养了一大批“带不走的医疗队员”,帮助建立了三级防治培训网和碘盐监测网。在地甲病的防治过程中,洪学智与地方主要领导同志一起,亲临金寨视察和指导。在家乡双河,将军还亲自为乡亲们发放药品,宣传防治地甲病的重要意义。1988年底,金寨县通过国家级地方病检查验收,地甲病患病率从1985年的17。4%下降到2%以下,其他疾病也得到有效控制,被评为全国地方病防治先进县。
为救助金寨困难群众,从1979年至1987年,洪学智组织动员部队官兵捐赠棉衣棉被24万多件。1991年又捐赠棉衣7。4万件,解决了不少老百姓过冬的难题。为帮助金寨发展运输业,1984年,洪学智将解放军换装后剩余的20多辆军用卡车送到了金寨。为了让更多的老区人民早日脱贫致富,洪学智还主持总后起草了一个文件呈报军委,建议全军拿出2000辆退役堪用汽车,支援100个老区。1985年国庆节前后,金寨县又得到25辆“解放牌”汽车,当时分管运输的县有关部门在此基础上,立即组建了“双扶”汽车运输公司,这也是金寨县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汽车运输公司。
3、关心家乡建设
洪学智一直非常关心金寨的经济建设发展。多年来,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向中央领导汇报,与有关部门协调,并联系港澳爱国人士,从而获得多方面的重视和支持。
洪学智对家乡经济的关注,绝不是停留在一些空洞的“指示”上。他的关心非常具体、也非常管用。他曾多次对金寨县的同志们说,像大别山这样的山区,如果光靠种粮食,农民是永远都富不起来的。应该多种一些适合山地的经济作物,比如说板栗、茶叶和野菜等,特别是要多种板栗。金寨县从1983年开始广泛地种植板栗,通过多年的种植,金寨县板栗特色产业生产一年一个新台阶。1990年10月30日,洪学智又特意为金寨题词:“发展板栗,大有作为。”目前,板栗已成为金寨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金寨县的板栗产量已位居全国前列,成为名副其实的“板栗大县”。洪学智关心家乡水利交通基础设施建设。1997年,宁西铁路初步设计从岳西擦大别山而过,家乡人得知这一消息后,六安市领导到北京找到洪老,希望能以洪老的名义写信给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争取宁西铁路能从六安经过。洪老听后,一拍大腿说:“好啊,孙中山早年就有在大别山修铁路的设想嘛,六安早就应该通铁路了!”当即表示同意写信。半个月后,有关方面改变原有设计线路的批文就下来了,六安有史以来第一次通上了铁路。也是在洪学智将军的关心和支持下,金寨县先后修通了双河至铁冲的公路和黄畈至长岭关的战备公路。2003年,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前往东莞给他老人家祝寿。当谈到家乡人民期盼合肥至武汉高速公路能够途经金寨时,老将军又立即给国务院领导同志写信,表达了家乡人民期盼的急迫心情。如今,合武高速公路已修建完成,在金寨设有火车站,普快、动车组等可直抵金寨。
洪学智将军始终关注家乡的教育事业。他每次回来,总是到家乡的学校看望广大师生,询问山区教育教学情况。1997年5月,洪学智看到家乡双河职高教学条件简陋后,积极协调,在他的亲切关怀下,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新恒基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裁高敬德先生捐资50万元,省政府拨款20万元,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筹资35万元,为双河职高建起一个集理化生实验室、微机室、图书馆、阅览室于一体的综合教学楼――敬德楼,洪学智将军亲自挥毫题写楼名,并参加了揭牌仪式。全军乡是洪老战斗过的地方,也是红二十八军三年游击战争的战场。到上世纪90年代,全乡中小学仍是土墙瓦顶的危房。老将军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在他联系下,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天时公司董事长张勋贤先生慷慨捐助350万元,建起了全军乡勋贤中学和勋贤小学,近千名师生从此可以在花园式校园里探求知识。
洪学智同志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五、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和1988年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1998年洪学智离休。
2006年11月20日22时10分洪学智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十七、后世纪念
1、故居
洪学智将军的故居坐落在金寨县双河镇的河西村,这里地处深山环绕之中,周围是群峦叠翠。
洪学智将军的故居是2013年复建的,原址由于1958年修建梅山水库被淹没,重新修建的故居保留了将军居所的原貌,茅草棚,黄泥墙,简陋的小院子显示着当年将军贫困简朴的生活。
2、纪念碑
洪学智将军纪念碑(墓)位于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安徽省金寨县梅山镇的红军广场景区内,面积840平方米,主碑采用印度红花岗石材质,庄重典雅,展示了两膺上将的共和国领导人的光辉一生。
第五章参考资料
[1]洪学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2014-07-8
[2]哪位开国将军被称为解放军中的“六星上将”.人民网 2016-12-7
[3]世界上唯一两授上将军衔的洪学智将军传奇.人民网 开国将帅纪念馆 2014-06-15
[4]洪学智同志生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2014-05-10
[5]洪学智:抗日战场建奇功.安徽日报 2016-06-15
[6]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洪学智将军 搜狐 2016-03-17
[7]洪”奔盐淮写春秋——淮海抗战中的洪学智.新华报业网 2013-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