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第三章 第三位总后勤部部长杨立三
杨立三
杨立三1948年6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后勤部部长,新中国成立后,杨立三任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他是人民军队第三位总后勤部部长,也是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首位总后勤部部长。
一、投笔从戎,参加革命
1900年11月18日杨立三出生于湖南长沙郊区一个佃农家庭。11岁入私塾、小学读书,半耕半读。1918年杨立三在家乡做小学教师。1920年杨立三在湖南军队当上士文书,后升任连司务长。1921年杨立三任湖南陆军第十五团司务长,同年任孙中山讨贼军浙军第一路军军需官,1922年杨立三回乡继续读书。
1925年杨立三加入国民党,任区党部监察委员,接管区学务委员会,集资创办县立高小和尊阳女校。五卅惨案后,杨立三组织雪耻会,宣传反帝爱国思想,在学校组织救国十人团和巡回讲演团,以进步教师为骨干,秘密组织农会,参加农民运动讲习所,聆听了毛泽东的演讲,受到共产党的影响。1926年北伐军入湘后,杨立三说服胞兄将乡团防局百余人枪交给农民协会,被委任为国民革命军长岳游击司令部第二纵队第二支队支队长。9月,长沙县第十四农民协会成立,杨立三被推选为委员长。1927年1月杨立三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5月,在国民党白色恐怖时杨立三转到湖南农村,仍任区农民协会委员长。同年,杨立三任国民革命军二十四师留守处转十一军招募处招募委员。7月,杨立三任国民政府警卫团一排排长。
1927年9月,杨立三参加秋收暴动,任师部副官。暴动后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副官、会计长。1928年杨立三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第三十一团辎重队队长兼党支部书记。
1929年杨立三改任三纵队辎重队长。3月杨立三任九支队党代表、三纵队政治部保卫科长。
1930年6月杨立三任红十二军军需处长。10月杨立三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总司令部副官长兼总经理处处长,并任革命军事委员会后方办事处主任。杨立三动员工兵部门在赣南挖掘钨矿,并将其运送到香港贩卖,所得资金一部分购置枪支弹药;另一部分购买盐巴、抗生素等紧俏物资,以满足部队的日常用度。
1934年杨立三任军委总兵站总站长兼政委,军委保管处处长、粮秣队队长等职。总管红军物资筹集与调配等事宜,是名副其实的“红色大管家”。
1935年杨立三任后方留守处主任、兵站部部长兼政委。
二、将周恩来抬出草地
长征期间,杨立三与兵站的同志们一起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打土豪、伏击国民党民团等方式尽力保障大部队的后勤供给,尽量让同志们有饭可吃,有衣可穿。
1935年中旬,红军过草地的时候,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患上了严重的疾病,无法行走,杨立三看到自己的好战友病倒,心里十分难受和着急,杨立三自己亲自上阵找来一副担架和几个战士一起抬着周恩来,在风雨交加、污水横流、沼泽遍布的一望无际草地上艰难跋涉。因为杨立三懂些医学常识,他又担负起沿途照顾周恩来病情的工作,杨立三整整坚持了六天六夜,终于和战士们一道将周恩来抬出了这片危险的草地。周总理在杨立三的精心照顾下病情逐渐好转,渐渐恢复了健康。而多日不曾休息的杨立三却累倒在地上,当医生脱去杨立三上衣时才发现,杨立三的双肩早已经被担架磨烂了。事后周恩来眼含泪花感激杨立三救了他的生命,多年后周总理还经常将杨立三救他的事情讲给身边人听。
三、保障抗战后勤,贡献突出
抗日战争期间,1937年杨立三任八路军兵站部部长。1939年1月杨立三任军委后方勤务部副部长兼兵站站长,4月杨立三任第十八集团军后勤部部长、政委。1939年,朱德、彭德怀打电报给毛泽东,要求派杨立三到前线八路军总部主持后勤工作。他坚决贯彻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财经工作总方针,为保证军需民食、实现收支平衡做了艰苦而有效的工作。1943年杨立三任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副参谋长兼后勤部部长。杨立三还担任过一二九师勤务部长兼政委,边区政府财委主任、冀南银行董事长等职,在1941年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为解决八路军军工工人供给问题,他造了一个“饻”字(xī),以实物为单位计算工资,调动了军工生产积极性。
1944年,他和滕代远提出了八路军生产节约运动著名的“滕杨方案”,明确提出“生产有分工,劳动有报酬,公私两利”的方针,极大地调动了部队生产节约的积极性。使抗日根据地后勤供给能力上到了一个新的台阶。
杨立三千方百计筹措粮款,开展生产自救,组织武器装备和生活物资的生产,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和财政支持。
四、解放军的后勤大管家
1945年冬杨立三任晋冀鲁豫中央局经济部长兼中央局常委。1946年10月任晋冀鲁豫军政联合办事处主任。1947年10月杨立三任华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1947年,杨立三主持建设邯涉铁路,铁路全长100.6公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1948年6月杨立三任中央军委后勤部部长兼华北军区后勤部部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的队伍迅速扩大,人数急速增加,后勤供应这块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杨立三再次发挥他的卓越才能,他发明了实物制管理,以一种新型的单位来管理一切物资,并将所有物资按这个新型单位划分,精确计算部队用量,将不足的部分量化到每个生产基地和工厂,并在此基础上加上时间效率管理,以此办法完美保证了遍布全国各处的每个部队的物资按时足额供应。
杨立三为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提供了可靠的后勤保障和财经支持。
1949年元旦杨立三和李琴同志在西柏坡结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杨立三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食品工业部部长、全国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财务部部长等职,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首任总后勤部部长,杨立三为加强改进和健全解放军军后勤、财务工作而努力奋斗,废寝忘食,积劳成疾,作出重大贡献。
五、克己奉公、清正廉洁
杨立三长期管理数额巨大的钱粮,能做到廉洁奉公实在是难能可贵。朝鲜战争爆发不久,杨立三日夜操劳,积劳成疾,患病住院,出院后身体仍很虚弱,当时秘书处每天送点水果到杨立三的办公室,杨立三就写了一封信严厉批评,信的内容如下: “我从医院回来3天了,不知从哪里又来了一个新制度,每天配给水果了。第一天送来水果以为是偶然的事,第二天我就有点怀疑了,但今天仍然又送来了,这就不是偶然的,而是成为规矩了。查我们吃小灶的,小灶规定是两个菜一个汤,并没有规定有水果。现在不知不觉来了水果,这完全是超制度的了,超制度就是违法。我既从来未享受过此待遇,上级也未规定有,又何必使我们违法呢?因此,从今后不得再超制度送水果来,送来也不收。同时小灶也必须坚持两个菜一个汤的规定。如其他同志不同意我的意见的话,则对我必须如此,其他我可以不管了。并应将这几天要送水果的原因告之我。”秘书处同志们本想对患病出院后身体仍很虚弱的杨部长有所照顾,却想不到遭到了他的严厉批评。
杨立三一生严守制度、公私分明的脾气品行,他的老战友几乎都知道。
杨立三和李达共事多年,感情很好。新中国成立后,李达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到重庆任职,杨立三主动把李达的两个儿子—健民、仲民接到自己家,悉心照顾。李达给杨立三和孩子们寄了点水果,又担心杨立三怀疑他“公私不分”,于是写了一封便笺,进行特殊说明,内容如下:“带来川产广柑一篓,约一百斤,请你给健民仲民各廿斤,其余由你及尊夫人食用,这是发还补助津贴以后拿自己的钱买的,已经不是公私不分的东西了!”
杨立三去世的时候家中没有留下一分钱的财产,唯一能称得上值钱的物件是一部老式收音机,这台收音机他使用了很多年,机身上很多地方破损了,他就用胶带纸贴上几层。毛主席知道杨立三如此廉洁的时候,他忍不住流下眼泪,毛主席深情说道:“想不到一个掌管天下钱粮的人,竟然节俭到这个地步!”
六、周恩来亲自执绋
1954年11月28日,杨立三病逝于苏联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医院,12月
7日杨立三的追悼会在八宝山举行,紧接着就举行了杨立三的葬礼,而这场葬礼成了共和国历史上少有的超高规格葬礼,很多党中央和军委领导人都赶过来送杨立三最后一程。
杨立三的葬礼上,周恩来总理先是作为第一执绋人发表了纪念杨立三的长篇演讲,随后他更是坚持亲自为杨立三抬棺入葬,周恩来说:“我们共产党人是无神论者,但不是无情论者,是杨立三把我从鬼门关抬出来的,我现在不送他一程,死人也会说话的……”
那天到场为杨立三送行的领导人和元帅有很多,他们分列两边站立,自觉地分成了“文官悼念组”和“武官悼念组”,“文官悼念组”成员有:周恩来、彭真、陈叔通、徐特立、吴玉章等;“武官悼念组”的成员都是元帅级别,有:彭德怀、贺龙、陈毅、聂荣臻、叶剑英等。
杨立三的葬礼上,除了周总理亲自抬棺以外,彭德怀、贺龙、陈毅、聂荣臻、叶剑英几位元帅级别的人物也亲自为杨立三抬棺。
到八宝山后,周恩来眼含热泪与杨立三作了最后的告别,了却了他为杨立三抬棺送葬的心愿,谱写了一首共和国将帅生死情地感人新曲。
七、后世纪念
杨立三故居
杨立三故居位于湖南长沙县金井镇金龙村石壁湖畔,凤形山旁,故居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原为合院式建筑,整体为“凹”形布局,建筑坐西朝东,土木结构,土砖墙,小青瓦,坡屋顶。
原杨立三故居1954 年遭遇洪水后已不复存在。近年,长沙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杨立三故居,先后投入一千余万元对杨立三故居修缮。
2019年9月,杨立三故居正式对外开放。完成修缮工作的杨立三故居回归本真,蕴含着杨立三的精神,也客观展示出了杨立三的品德、功绩和言行,更发挥出了红色阵地的功能,吸引了大量游客参观。
2021年1月29日,杨立三故居被正式授牌为“湖南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
第三章 参考资料:
[1].杨立三:后勤工作奠基人 长沙县档案馆 2022-8-4
[2]听英雄故事 红星网 2012-7-12
[3]杨立三:人民军队的后勤奠基人 澎湃新闻 2022-03-14
[4]何梓林,夏远生主编;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湖南省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著.二十世纪湖南人物.湖南人民出版社.
[5]李景田主编:《中国共产党历史大辞典( 1921一2011 ) 》人物卷,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