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第七章 第七位总政治部主任 余秋里(二)
五、甩掉中国贫油帽子的石油部长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1月起,余秋里任中共川西区党委委员、常委。10月起,余秋里任西南军政大学副政治委员。1951年起,余秋里任第二高级步兵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
1952年2月起,余秋里任西南军区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军区党委常委。
1954年12月至1955年9月,余秋里任解放军总财务部第一副部长。
1955年1月至1957年5月,余秋里任总财务部党委书记。1955年9月至1957年5月,余秋里任人民解放军总财务部部长。1955年余秋里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57年5月至1958年3月,余秋里任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委员、总后勤部党委第二书记。
新中国成立时,石油供应十分匮乏,以至严重影响到国计民生。1958年初,因极度缺油,不少汽车被迫抛锚,有的部队被迫取消演习,连首都街头也出现了背负沉重煤气包的公共汽车。帝国主义也给新中国戴上一顶贫油国的帽子。石油成了亟待解决的国家大事。于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国务院开会研究石油问题。中央决定派一位得力领导同志去寻找、开发石油,以解燃眉之急。彭德怀等同志向中央力荐余秋里,于是毛泽东主席亲自召见余秋里,让他脱下军装,去当石油部长。
1958年“立春”后的一个平常日子。中南海丰泽园午后时分,一辆天蓝色的华沙牌轿车悄然停在门外。一位中等身材、佩着中将军衔的军人从车内走出。他脸庞显瘦,五官清秀,虽然年轻,却依然可见久经沙场者的那种特有的稳重和大气风神。他收回目光的同时,迈出有力的双腿往菊香书屋走去。只有他甩动的一左一右的两个衣袖特别,一边非常有力,能感觉“飕飕”生风。而另一边那只空洞洞的衣袖则搭塌在腰际的衣缝上,不见任何动响。
毛主席的卫士长李银桥此时正从菊香书屋的门内往外走,他先见到的正是将军左右两侧两只完全不同的衣袖,卫士长甚至有些愣呆地看着那只空洞洞的衣袖而吃惊……。
“卫士长,主席在房间吗?”将军问。
李银桥一惊,忙从那只空洞洞的衣袖上收回目光,有些歉意地向将军说:“噢,是余政委来啦!主席刚醒,正在里面等你呢!请跟我来。”卫士长走到里面的一个门口前止步,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将军径直往里走去。
“报告主席。我来啦!”余秋里毕恭毕敬地向里面的主人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坐在沙发上正在点烟的毛泽东,微微仰起头:“好,是余秋里同志!”毛泽东满意地看了看站在他面前的年轻中将,起身与其握手。虽然毛泽东没有正面去看爱将左边那只空洞洞的衣袖,但他的眼里分明颤动了一下:是啊,人总共只有两只胳膊,可他则少了一半……毛泽东的心头一阵酸痛。
“总理和彭老总推荐你当石油部长,听说你有些想法喔?”毛主席说话时虽然带有浓重的湖南口音,但却总有一种强大的磁性,能在瞬间把一个人的情绪掀到天上,也能推到十八层地心。
余秋里小心翼翼地答:“主席,我是怕石油部长这个担子受不起嘞!主席,我们的高级干部多得很,您随便挑哪个都比我强嘞!主席,我听说那地方很复杂,我又没学过工业知识嘛!”
看着余秋里一副苦相,倒是让毛泽东想笑,可他的脸上依然慈祥中带着几分威严:“我们这些人都是打仗过来的,建设新中国谁都没干过嘛!老祖宗那儿也没啥可学的哟!当年我们长征时走雪山过草地,拖着一根破枪,许多人还是马夫、炊事员,可后来革命需要,他们都成了大军事家、战略家!你可比他们强多了!二十多岁就当了红军团长、团政委,后来又当过独立旅司令、政委,解放后又是军校的领导、我们军队的总财务部长,会带兵、会算账,又能做政治工作,我看你当石油部长很合适。”余秋里不再坚持了,只是朝毛泽东憨笑。
谈话中,毛主席叮嘱托余秋里:"我过去说过,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我们熟悉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悉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我们必须克服困难,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学经济工作,拜他们做老师,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不要摆官僚架子。”
余秋里脱下穿了几十年的军装,担任了中国政府刚组建不久的石油部部长,迎接新的挑战。
1958年,余秋里上任后,经过艰苦细致的调研,和地质部密切配合,把石油勘探的重点放在东部,成立了松辽石油勘探局在东北地区开展钻探。195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喜喷工业油流,发现了一个油田,由此开展了大庆石油会战,余秋里担任会战工委书记,实地组织开展大会战。
余秋里(左一)实地考察松辽平原
会战开始前,首先要弄清大庆油田是个大油田还是小油田,是个好油田还是差油田,是死油田还是活油田,这是决定大庆油田前景的关键时刻。关键时刻,余秋里部长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认真听取技术人员的建议,把原来的向松辽西进勘探作战方案做些调整,在北边三个地质构造的高点上各定一口探井,立即着手进行“火力侦察”,彻底把这底下的储油情况弄个明白!
这在我国石油史上是没有的,是只有像余秋里这样敢做敢为的将军才敢做出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略决策。这三口井即萨66井、杏66井、喇72井,圈定了萨尔图、杏树岗和喇嘛甸三个大油田,一下子抱到了一个“大金娃娃”!
随后,几万大军挥师北上,以油气富集的萨尔图为中心,开展了大庆石油会战。
在物资设备和后勤补给都十分困难的茫茫荒原上,几万人的队伍开展会战,难度可想而知。面对重重矛盾和困难,余秋里敏锐地认识到,针对错综复杂的各种矛盾和困难,必须透过现象看清本质,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矛盾解决了,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余秋里决定组织全体会战队伍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实践论》、《矛盾论》,并号召要用“两论”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组织大会战的全部工作。通过学“两论”,会战队伍一致认识到,这困难,那困难,国家缺油是最大的困难; 这矛盾,那矛盾,社会主义建设等油用,是最主要的矛盾。学习“两论”,为取得会战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1960年4月上旬的一天,大庆石油会战指挥部副指挥宋振明向余秋里汇报了1205钻进队长王进喜的事迹。1960年春,王进喜从西北的玉门油田率领1205钻井队赶来,加入了大庆石油大会战。一到大庆,呈现在王进喜面前的是许多难以想像的困难:没有公路,车辆不足,吃和住都成问题。但王进喜和他的同事下定决心:有天大的困难也要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钻机到了,吊车不够用,几十吨的设备怎么从车上卸下来?王进喜说:"咱们一刻也不能等,就是人拉肩扛也要把钻机运到井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他们用滚杠加撬杠,靠双手和肩膀,奋战3天3夜,38米高、22吨重的井架迎着寒风矗立荒原。这就是会战史上著名的"人拉肩扛运钻机"。要开钻了,可水管还没有接通。王进喜振臂一呼,带领工人到附近水泡子里破冰取水,硬是用脸盆水桶,一盆盆、一桶桶地往井场端了50吨水。经过艰苦奋战,仅用5天零4小时就钻完了大庆油田的第一口生产井。在重重困难面前,王进喜带领全队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苦干5天5夜,打出了大庆第一口喷油井。在随后的10个月里,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和1202钻井队,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双双达到了年进尺10万米的奇迹。在那些日子里,王进喜身患重病也顾不上去医院;几百斤重的钻杆砸伤了他的腿,他拄着双拐继续指挥。
铁人王进喜
一天,突然出现井喷,当时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粉,王进喜当即决定用水泥代替。成袋的水泥倒入泥浆池却搅拌不开,王进喜就甩掉拐杖,奋不顾身跳进齐腰深的泥浆池,用身体搅拌,井喷终于被制服,可是王进喜累得站不起来了。房东大娘心疼地说:"王队长你可真是铁人啊!""铁人"的名字就是这样传开的。
王进喜在会战中所表现出的舍我其谁的气势和奋不顾身的精神,不仅深深感动了房东赵大娘,还引起了正在为选树怎样一个典型而苦恼不已的余秋里的注意。多年的革命斗争经历让他认识到,这种积极性和创造力发挥出来,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他当即对宋振明说:“好!这是一个好典型,我们就借用老百姓形象而生动的语言,叫他王‘铁人’!”随后,在余秋里安排下,全战区大力宣扬王进喜的事迹,号召大家向王进喜学习。为了更好地宣传王进喜的事迹,余秋里还特意派《战报》的记者去1205钻井队调查核实。
4月召开的大庆油田第一次技术座谈会上,余秋里正式提出,要学习“铁人”王进喜,人人做“铁人”,并在万人誓师大会上带头高呼“向王铁人学习!”从此,“铁人”的名号和事迹传遍油田,后来享誉全国。
余秋里一直把培养、提倡一个好作风,作为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会战时期,一次关于作风问题的讨论会上,余秋里提出,作风建设的核心是什么?有人提出,应该提倡“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余秋里说:“讲得有道理,但不完全,还应该增加一个‘当老实人’,而且要放在第一位。只有当老实人,才能说老实话,办老实事。”经党组讨论,决定把提倡“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作为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后来又根据石油工业的特点,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
1962年初,在石油局厂领导干部会议上,余秋里正式提出了要提倡和树立“三老四严”的作风。1963年,又把它写进了《石油工业部工作条例》,并详细阐述了主要内容和具体要求。余秋里特别强调,培养作风,做好工作,要“严”字当头,并一口气提出了26个“严”,振聋发聩,成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职工的重要遵循。
会战初期,余秋里跟康世恩等会战领导住在牛棚里。一天,余秋里进入会战指挥部自己的办公室兼卧室时,一眼就盯上里面摆着的那张三人沙发。他把行政负责人叫过去,狠狠训斥一番,说会战的同志们住什么他就住什么!让负责人把房间里的沙发马上搬走!行政处的同志只好把沙发分给了正在筹建的会战医院。当天,余秋里向会战全线干部和机关发出一道命令:所有会战一线的干部和机关人员,一律“约法三章”:
一、不准买卧车;
二、指挥机关不准有沙发、地毯之类的高档商品;
三、不准为领导干部建单独的宿舍。
1964年,会战工委总结几年来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干部参加劳动,领导亲临一线指挥生产、蹲点调查的好处后,制定了更为综合的领导干部“约法三章”,就是:
坚持发扬党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永不特殊化;
坚决克服官僚主义,不能做官当老爷;
坚持“三老四严”的作风,谦虚谨慎,兢兢业业,永不骄傲,永不说假话。
到1963年,中国的原油产量一下子跃升到648万吨,其中470万吨产自大庆。
由于只用三年多时间就拿下了大油田,我国石油因此基本自给,大庆油田也受到了党中央的表扬,毛主席亲自号召全国“工业学大庆”。在成绩、荣誉、赞歌和成绩面前,余秋里敏锐地认识到,这是一个全新的考验,不是艰难困苦的考验,而是成绩和荣誉的考验,能不能经得起这个考验,关系到大庆油田乃至整个石油工业能否继续前进。
全国学大庆,大庆怎么办?在巨大的荣誉面前,余秋里认为,一定要头脑冷静。
1963年12月28日,余秋里在中央国家机关17级以上干部大会上作了《关于大庆石油会战情况的报告》。1964年3月7日,余秋里在石油部机关处以上党员干部会议上指出:“我们在工作中,必须掌握‘两分法’这个武器,既要看到有利形势,又要看到不利方面,既要看到积极因素,又要看到消极因素;既要保持发扬成绩、优点,更要着重看到缺点,认真地找差距。会战领导一面学习,一面到基层蹲点,还通过和解放军、其他先进部门先进单位对照比较,找出了工作中的差距。通过学习对照先进,全油田大约找了大大小小共120万个问题。通过“两分法”对照先进找差距,油田形成了一种蓬勃向上,勇攀高峰,不断进取,向着新的目标勇往直前的气势。
1964年1月,经中央批准,石油部组织了华北石油勘探会战,先后发现并建成了胜利油田、大港油田、辽河油田、任丘油田、中原油田等一批油田,为中国的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1964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全国第三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中国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所需要的石油,不论在数量或者品种方面,基本上都可以自给了!"
从此,我国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余秋里对此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