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政治部主任54
[ 2024-12-25 14:44:00 | By: 天山学人szr ]
 
第二部 第三章 第三位总政治部主任 萧华(二)
四、娃娃司令威震敌寇
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开始后,萧华参与了平型关大战。
1938年8月,萧华任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部挺进冀鲁边,领导创建冀鲁边抗日根据地。为站住脚跟,萧华决定采取“和沈打鹿”的策略。萧华亲自赴惠民县城,与沈鸿烈谈判。沈鸿烈曾任奉军舰队司令和青岛市长,是个老奸巨猾的反共顽固派,十分轻视22岁的萧华。萧华不见“长官”见群众,进城后立即散发《给惠民各界慰问信》,进医院慰问伤兵,到学校讲演,“娃娃司令”的风采令惠民各界倾倒。沈鸿烈慌忙安排会见,一番唇枪舌战后,达成了抗日协议。鹿钟麟见势不妙,收买民团孙仲文进攻萧华。萧华把握战机,沉着应战,盐山一仗将其歼灭,边区的其他民团和草莽随后归附。一年后,萧华麾下的抗战武装达2万多人,建立了纵横15个县的抗日根据地。
         
1940年起,萧华任鲁西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他加强部队和民兵的政治工作建设,参与领导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
1941年12月,萧华任第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
1943年3月,山东军区成立后,萧华任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委员。从这时起到抗战胜利,萧华协助罗荣桓指挥山东军民粉碎了日寇的频繁“扫荡”,积极开展对敌政治攻势,争取了四股伪军先后反正,并使之改造成为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在领导整风运动、精兵简政,开展“铁的模范党军活动”等项工作中,坚持从实际出发,保证了各项运动的顺利进行,胜利完成了中央军委提出的各项任务,使山东抗日根据地不断巩固和发展
五、鏖战在解放战争战场上。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萧华被受命进军东北,组织精干的指挥机构,率山东部队4个师横跨渤海,之后立即开展工作,指挥部队长途奔袭,歼灭日伪残余2万余人和难以计数的小股土匪,开辟辽东根据地,站稳脚跟。
                        
1946年1月,萧华被任命为辽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辽东省委书记。4月,萧华指挥辽东军区第三纵队打败国民党军对本溪的连续进攻。
1946年1月5日,国民党第五十二军空袭沟帮子、盘山地区,夺取营口。萧华指挥部队还击,歼敌1759人,取得保卫营口首战胜利。从营口撤出后,又与号称“国内无敌”的国民党新六军及五十二军大战沙岭子,三战本溪,击毙敌五十二军副军长郑明新、二十五师师长刘世懋。5月发起鞍(山)海(城)战役。歼敌一八四师五五一团和五五团一个营,毙伤敌人1200余名,俘敌团长以下官兵2100余名,迫使敌师长潘朔端率2700多人起义。此战役的胜利,对东北战场以后的斗争起了重要作用,党中央、毛泽东专门致电表扬:“鞍山战斗打得很好。”
1946年10月下旬,在杜聿明亲自指挥8个师计10万之众再次进攻辽东时,萧华主动放弃安东城,诱敌号称“千里驹”的敌二十五师孤军冒进,在新开岭赴前线指挥伏击。此战共毙伤敌团长以下3150人,俘敌师长李正谊、副师长段培德以下5877人,敌二十五师8000余人全部被歼。新开岭战役,创造了东北民主联军在解放战争中首次歼灭敌人一个师的先例
1946年11月后,为加强南满斗争的领导,中共中央和东北局成立南满军区,萧华出任中共南满分局副书记、南满军区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在坚持南满根据地问题上,萧华率先支持陈云代表东北局作出的坚持南满的正确决定。此后至1947年4月初,萧华积极协助萧劲光,指挥四次保卫临江的作战,彻底打破了国民党军“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战略企图,改变了东北战场的态势 。
1948年5月,萧华改任为东北军区第一前线指挥所政委。下旬参加了指挥解放长春的战斗。在围困长春战役中,他和萧劲光认真执行中央军委和东北局“久困长围”的方针,并及时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口号,经过大量的艰苦的工作,终于争取了国民党六十军和新七军先后起义和投诚,和平解放了长春。长春解放后的第三天,萧华和萧劲光又奉命率部日夜兼程南下,参加沈阳外围作战。11月,萧华调任东北野战军特种兵司令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特种部队最早的领导人之一,肩负起创建新兵种的艰巨任务。此后,萧华参加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
1949年3月,东北野战军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萧华任“四野”第十三兵团政治委员。3月31日,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在北平香山接见并宴请各位“四野”师以上干部。当萧华给毛泽东敬酒时,毛泽东笑着说:“萧华,你我多年不见,可是我的耳朵长得很,你一时司令,一时政委,一时山东,一时东北,出息好大哟!”
六、在总政治部的日子
1949年7月,萧华任中国青年代表团团长,率团参加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行的第二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被选为第二届世界民主青年联盟理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萧华于1950年3月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委,同年6月调任总政治部副主任。
1954年9月15日,萧华作为军队代表参加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11月,萧华兼任政治学院第一副院长。1955年39岁的萧华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他是解放军最年轻的上将。
                   
1956年,萧华继任总干部部部长。1956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萧华当选为中央委员。在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监委副书记。此后,又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监委书记。
1959年,萧华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副秘书长。这个时期,他致力于人民军队光荣传统的研究总结和宣传,发表了许多重要文章,参与领导制定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
1964年,萧华抱病创作了脍炙人口的《长征组歌》。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制造了“总政阎王殿”大冤案,对萧华进行恶毒诬陷和残酷迫害,使他身陷囹圄达七年之久 。逆境中,他始终坚持原则,坚持斗争。
七、呕心沥血创作《长征组歌》

196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准备庆祝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纪念活动,一些文艺单位多次向亲历长征的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萧华约稿。萧华想到:自己是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参加者、幸存者,有责任、有义务写一部真实地记述长征的作品。从1964年9月开始,正在杭州养病的萧华不顾病情,全身心地投入了创作。后来他追述过当时的情形:“我写长征组诗,不知道自己掉了多少眼泪。有些段落,如《告别》、《进遵义》、《过雪山草地》、《报喜》等,就是一面流泪一面写的。”为创作长征组诗,萧华熬过了许多个不眠之夜,转氨酶升高了4次,体重减轻了好几斤,真正到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地步。他认真研读毛泽东著作、诗词,以及老同志的长征回忆录,从长征历史中选取了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四渡赤水、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大会师等12个典型场景,采用中国古典诗词风格,每段诗歌4个三字句、8个七字句,共12行68字,一诗一韵 。
经过反复修改,1964年11月,十二首诗定稿,以毛泽东《长征》一诗的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为题。1965年3月,萧华的这部组诗交由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的4位作曲家———晨耕、生茂、唐诃、遇秋谱曲。在谱曲过程中,萧华抱病连续用10个上午的时间给4位作曲家详细讲述长征的历程。作曲家生茂回忆说:正患病的萧华将军讲长征,“时而眉飞色舞,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潸然泪下。将军讲到’四渡赤水’时,惟妙惟肖地勾勒出’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的壮观场面。将军对长征的细致描绘,为我们完成谱曲任务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1965年4月,战友歌舞团的晨耕、生茂、唐诃、遇秋4位作曲家,选择其中10首诗谱成了一部风格独特的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8月1日,《长征组歌》在北京民族文化宫礼堂正式公演,立即轰动全国。经历过长征的人,才能从心底里流淌出这样经典的作品,《长征组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 。



 
 
  • 标签:主任 
  • 发表评论:
     

    时 间 记 忆
    <<  < 2024 - 12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最 新 评 论
    最 新 日 志
    最 新 留 言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友 情 连 接


     
    天涯博客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