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参谋长81
[ 2024-5-12 11:30:00 | By: 天山学人szr ]
 
第二部 第十五章 第十五任总长陈炳德(二)
四、参与汶川地震救灾决策指挥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8级以上强烈地震,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长的陈炳德上将,在中央军委和国务院的领导下,参与汶川地震救灾决策指挥,指挥十几万解放军、武警部队指战员全力进行抗震救灾工作。
5月12日14时30分,一份特急电报使总参谋长陈炳德心头一震:四川汶川发生7.8级地震(后修正为8.0级),具体灾情正在了解之中。陈炳德脑子里的第一反应是与唐山大地震作比较,这可能是一场罕见的巨大灾难!
军委胡主席要求,动用一切手段,不惜一切代价,以最快的速度、用最短的时间查明灾情。
陈炳德立即传达贯彻这一重要指示,特别交代应急办:“这是特殊时期,要建立特殊机制,简化程序,急事急办,特事特办,重要信息不必综合,直接用白纸条传来。”
各单位严格落实抗震救灾作战值班制度,主要领导亲自值班,主动、及时、准确上报情况,抢救重点、进度、困难以及问题等不断传到总参谋部。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大部分灾区受损情况逐渐探明,但震中汶川等重灾区一直杳无音讯,成为令人揪心的“孤岛”。
陈炳德通过军委一号台搜寻第一线的指挥员,迅速接通了正在带队奔赴灾区的四川省军区副参谋长向怀树同志,他边走边报告所见所闻:灾情异常严重。
成都军区处于抗震救灾的最前线,大量第一手信息要从那里传出。陈炳德把电话打到成都军区作战值班室:“要迅速出动,赶赴灾区救灾,部队人员进去时要带通信分队,尽快查明灾情报上来!”
空中各种信息资源被紧急利用起来,重灾区的各种高分辨率影像资料源源不断地报送上来。
一条条消息像拨开乌云透出的一束束弧光,使重灾区的情况初为人知,为党中央、胡主席的决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震发生后,解放军应急机制全面启动。根据胡主席和军委指示,成都、兰州军区迅速派出部队奔赴灾区救援。部队一动,全国人民立刻看到了希望,有了主心骨。
12日15时40分,陈炳德签呈第一份出兵命令,派某集团军工兵团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赶赴灾区。
18时10分,胡主席打来电话,询问部队救灾准备情况。陈炳德向胡主席报告:“部队4400人正在向灾区机动,但道路保障情况不好。”
19时20分,陈炳德给四川省军区作战值班室打电话,要求值班的省军区苏巍副司令员:“马上组织部队进入灾区,民兵预备役部队可以直接行动,现役部队也可边行动边报告,在灾区附近的一切部队都可以调用。”
随着灾情陆续报来,陈炳德越来越意识到,面对如此严重的灾情,仅靠驻灾区附近的部队远远不够,必须立即大规模增兵。根据98抗洪的经验,为加快部队投入速度、便于组织指挥,同时考虑到当时全军部队执行战备训练任务情况,一个“集中使用济南军区部队、适当调集其他部队、多路多方式开进”的方案逐步形成。
21时34分,陈炳德拿起电话直接给济南军区范长龙司令员下达预备命令:“济南军区两个集团军立即做好执行抗震救灾任务的准备,随时待命出动。”
22时34分,胡主席来电话指示:“当务之急是救人。兵力出动越多越好、越早越好、越快越好!”胡主席还询问了救灾部队输送问题。“部队输送有两条措施:一是空运,空军和地方运力结合起来,据了解,机场问题不大,可以保障起降;二是后续部队铁路输送和摩托化开进相结合。”陈炳德向胡主席报告,并简要汇报了用兵方案。
“可以这么定下来。”胡主席进一步指示,“现在的关键是速度,要抓紧救人!”
“为加快速度,建议派空军的空降兵赶赴灾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派小分队伞降查看灾情。”陈炳德向胡主席建议。胡主席当即同意,并要求注意空降兵伞降的安全。
 
陈炳德随即与空军领导通话商定有关事宜,要求空降兵某部随时准备出动。
23时50分,军委胡主席再次来电话询问部队抗震救灾部署情况。陈炳德报告说:“重灾区是汶川、北川、绵竹、什邡等地,成都军区某集团军1万人正准备紧急机动,空军空降兵某军6000人13日早上8点即可出发,防疫医疗分队同时赶赴灾区。”
一个小时后,经胡主席和军委首长审批,总参谋部发出《关于参加抗震救灾的命令》,调动3.4万名官兵参加抗震救灾。
军队出动的速度,关系着无数百姓人家的重托和生命的希望。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紧急作出部署,铁路、交通部门启动最高等级应急方案,顾全大局,调整运力,优先保障部队输送。在四总部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通力协作下,迅速调集军民航63架运输机连续飞行,在17个铁路车站同时装载,摩托化机动部队昼夜兼程,空中投送、铁路输送、摩托化开进、徒步强行军、水路突进……一场前所未有的战略大投送以超常规的方式迅即展开。
13日凌晨开始,济南、成都军区22000名官兵陆续从驻地出发,紧急开赴灾区,当晚先头部队已达都江堰灾区展开救援。24时,空运的济南军区和空军空降兵部队11000名官兵先后飞抵成都、绵阳,奔赴灾区投入救灾。在陇南和陕南,兰州军区、空军及当地武警部队4000多名官兵也在第一时间抵达灾区……
两天来不断传回的情报显示,地震灾情比最初预想的要严重得多,灾区还需要增兵。根据胡主席和军委首长指示,陈炳德紧急筹划下一步用兵方案。
14日12时20分,胡主席打来电话:“前方说兵力不足,还需要再出动3万人。”陈炳德报告胡主席:“再出3万人没问题。济南军区还有2.2万人做好了准备,空降兵还可出部分兵力,海军陆战队1个旅也已准备出动。请主席放心,兵力需要多少就出动多少。”
灾区大部分地区道路不通,大多处于山区,空运空投急需大量直升机。14日晚20时,军委首长主持召开空运空投协调会,传达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精神,决定立即从全军调集增派直升机。
夜里23时,陈炳德向胡主席报告了两个情况:一是直升机已组织好了,二是今天增派的3万多部队已开始出动。胡主席指示,“直升机除了已在前面的36架,还要再出动60架,民航也出动30架。”随即,陈炳德签呈命令,增派陆航直升机赶赴灾区。
 
数日之间,军队先后调遣14万多部队进行抗震救灾,涉及地域之广、动用力量之多、投入速度之快,都创下了我军抗灾历史记录。国外媒体称,中国军队在震后的反应之快令世界震惊,并称这一壮举为“救援大长征”。
陆海空各路大军云集灾区,科学组织尤为重要。5月13日上午,军委召开专题会议,决定成立军队抗震救灾指挥组,由陈炳德担任组长,葛振峰副总参谋长、总政贾廷安副主任、总后李买富副部长、总装李安东副部长任副组长,在胡主席和中央军委集中统一领导下,按照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的总体部署,组织指挥军队抗震救灾行动。
当天下午,陈炳德主持召开军队抗震救灾指挥组第一次会议,强调要坚决贯彻胡主席和军委决策意图,把抗震救灾工作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严密组织部队行动,全力做好各项保障,切实搞好协调配合,坚决打赢这场硬仗。会议要求,为提高组织指挥效率,部队到达灾区后的组织输送和用兵安排由成都军区负责。13日23时20分,陈炳德向成都军区李世明司令员传达会议决定,明确:“现在到灾区的部队和医疗队归成都军区统一指挥。”
这次抗震救灾,十几万兵力在复杂困难条件下遂行任务,保障工作面临很大压力。根据军委指示,陈炳德建立总部、成都军区联指和任务部队三级保障体系,组织各项保障。在灾区固定通信设施严重损毁的情况下,综合运用航空航天和技术侦察等先进手段获取灾区影像数据,紧急开设应急通信站和野战气象水文站,紧急配发卫星导航定位装备,确保了通信和测绘气象保障。为解决部队吃饭、饮水、住宿、卫生、供油等具体问题,紧急为部队配发炊事车、净水车,补充军需、卫生和野营物资,协调地方供应商、军粮站、加油站,提供及时到位的后勤保障。采取前送预置、应急采购、调配补充和联合保障的方法,向灾区调拨土木工具、工程机械、液压钳等专用器材,全力提供装备保障。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等部门按照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的部署要求,迅速调集大批先进的挖掘机、推土机、净化水设备等急需装备器材,有力支援了部队抗震救灾行动。
12日夜,温家宝总理在都江堰临时搭起的帐篷内召开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会议强调:“当前第一位工作是抓紧时间救人。”
军委首长要求广大官兵不惜一切代价,千方百计抢救人民生命财产;要把抢救人的生命作为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根据中央领导和军委首长指示,在给部队下达预先号令的时候,陈炳德特别强调,“要急人民群众之急,解人民群众之难,奋力拼搏,努力抢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当时,灾区余震不断,一日数震,有的高达6.3级,危房倒塌,山体滑坡,乱石横飞。这种险恶的环境对部队救灾行动既是极大的困难和阻碍,也是极为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在抗震救灾初期缺少工程机械的情况下,官兵们昼夜连续奋战,依靠携行的土木工具和双手挖掘搜救被埋被困人员,不放弃任何一个抢救生命的可能。
从废墟下救人离不开专业工具,需要筹措调集先进的工程机械和设备器材。陈炳德在给部队下达命令时一再叮嘱部队领导:“要备好救灾工具,你们去是救人,没有救灾工具不行;要注意科学施救,发挥先进技术的作用。”新世纪新阶段的人民解放军毕竟不再是当年那支只有小米加步枪的部队了。道桥筑城、医疗防疫、核化防护、卫星通信等一支支专业技术力量紧急赶赴一线,生命探测仪、透墙雷达和破拆工具等专业救援器材源源不断运抵灾区,救援专家和专业技术骨干现场指导,救援效率明显提高。某工兵团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转战都江堰、绵竹、北川、映秀等重灾城镇,挖掘被埋人员1100余人,生还49人,搜寻定位幸存者300余人。北京、济南军区使用野战医疗方舱在绵阳、德阳开设2所战地医院,运用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紧急救治重症伤员,解决了救灾燃眉之急。
 5月16日上午,在抗震救灾的危急时刻,胡主席赶赴四川地震灾区,实地察看灾情,指导抗震救灾工作。17日夜,胡主席在成都召开会议,作出重大决策:“要充分发挥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和公安消防特警的突击队作用,在救援队伍进入所有乡镇的基础上,尽快进入所有村庄,排查每一处倒塌房屋,竭尽全力搜救被困群众。”胡主席的重要指示,是对全军将士的紧急动员令。
为贯彻落实胡主席重要指示,5月17日,军队抗震救灾指挥组和成都军区联指下发全力推进救灾工作向村寨扩展的指示,要求广大官兵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克服一切困难,确保按时间节点到位,坚决完成任务。
为尽快赶到一处处亟待救援的村寨,70多名军以上领导带领6万多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人员,编成1400多个小分队,采取机降和徒步的方式,跋山涉水,昼夜突进,全面展开进村入户行动。
19日14时28分,2万多名首批“进村入户”官兵克服千难万险,全部进入重灾区174个乡镇1480个行政村,逐户逐人施展营救,为灾区人民带去了生命的希望和生活的勇气。
吃饭、穿衣、喝水、居住是灾民生活的基本保证。仅四川灾区就有3000多万人,每人每天一斤粮就要1.5万多吨,在道路阻断、空运受气象条件制约的情况下,保障压力越来越大。救灾一开始,胡主席就指示要保证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临时住处。军委首长指示:“部队战略储备能支援的就支援,条件许可的话可以用运输机空投,条件不行就用直升机。”
各部队认真贯彻胡主席和军委首长的指示要求,坚持救人救灾紧密结合、同步展开。地震后的一周内,部队紧急筹措30万日份野战食品、28万套被装、2万袋代血浆和3.5万顶帐篷,7天内全部空运至灾区。在都江堰、绵竹、北川、平武等极重灾区,部队集中开设野战饮食供应站和供水站,每天为灾区群众提供热食、饮用水。
救助伤员是抗震救灾的重中之重,军队医疗卫生人员迅速组织起来支援灾区。抗震救灾期间,全军共有108支医疗队、3700名医务人员赶赴灾区,救治伤病员80万余人次,收治伤病员7万余人,以最大努力挽救受伤人员生命。
在第一阶段救人的任务基本完成之后,又面临打通交通线、排除堰塞湖险情、卫生防疫三个大硬仗。
打通生命之路,刻不容缓。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对修复道路作了总体安排。根据军队抗震救灾指挥组组长陈炳德的部署,武警交通部队紧急抽调各地机械操作手组成抢险突击队,进驻都江堰市紫坪铺镇;第二炮兵从全国7个省市抽调上千名工程技术人员,迅速在北川集结;一支支军队工程部队派出最强的队伍、最好的设备,以最快的速度,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赶到川蜀大地……
摇摇欲坠的悬崖边,湍急咆哮的岷江峡谷旁,军地施工队伍合力奋战。一条条“卡脖子”路段被打通,扫清了救援部队和救灾物资全速进入灾区的障碍。
大型堰塞湖抢险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汶川大地震造成34个堰塞湖,其中唐家山堰塞湖被列为一号风险湖。
党中央、国务院对唐家山堰塞湖高度关注。5月22日晚,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决定立即成立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指挥部,由军队承担主要突击任务。
事关重大。温总理委派葛副总长参加堰塞湖抢险指挥部。陈炳德立即从军队科研院校挑选一批专家赶赴唐家山堰塞湖。军地双方专家研究制定了多个排险处置方案。5月28日,陈炳德乘直升机前往唐家山堰塞湖。从空中俯视,湖面平静如镜,但坝体内外水位高差超过60米,犹如一盆水悬在数十个县城乡镇上面!在不到1平方公里的坝体上,数百名官兵在认真清理废墟,操作手驾驶挖掘机在紧张开挖泄洪槽,一些官兵忙碌着进行石料储备……在坝顶,陈炳德现场察看了坝体地形,详细询问了抢险情况,研究排险问题。
5月31日,唐家山堰塞湖应急疏通工程提前超额完成任务。一条长475米、宽50米、深12米的导流明渠呈现在唐家山堰塞湖坝上!但泄流进展缓慢,必须采取措施加快泄洪槽流量!
6月7日,军地双方专家经过磋商,确定了科学的施工方案。 6月10日15时15分,被堰塞体阻隔了29天的洪水,按照人们的意愿顺利通过了四川省第二大城市绵阳。11日16时,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指挥部郑重宣布,全线解除黄色警报。唐家山堰塞湖抢险实现了“安全、科学、快速、不死一人”的目标要求,创造了世界特大堰塞湖抢险的奇迹!
 中国历史上有个说法,叫做“大灾之后必有大疫”。新中国救灾历来强调救灾与防疫并重,这次军队救灾工作一展开,总后、总装就对防疫工作进行了紧急动员和人员物资准备。
根据军委的部署安排,全军各大单位疾控机构和各军医大学、军事医学科学院、302医院等单位的一支支防疫队,迅速赶赴灾区。他们肩扛防疫装备,身背杀灭药品,每天消毒掩埋遇难者遗体、处理牲畜尸体、净化水源、喷洒消毒药水,奔波在灾区的各个角落,打响了一场防止疫情的阻击战。
5月底,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对灾区卫生防疫工作作出统一部署,军队主要担负汶川、理县、茂县三个责任区1万多平方公里的防疫任务。军队卫生防疫力量整合成48个防疫分队,在防化部队的配合下,采取属地负责、分片包干的办法,对遗体安葬点、垃圾场、污水源、灾民安置点反复实施消杀灭,及时掩埋处置遇难者遗体,培训地方防疫骨干,发放教育宣传手册,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目标。
高标准完成“八项任务”
 6月17日,陈炳德主持召开军队抗震救灾指挥组会议,要求各部队要确立较长时间执行任务的思想,从工作安排、行动保障和部队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充分的准备,在科学规划、科学设计、科学施工的前提下,有重点、分步骤、高质量地完成任务,为恢复重建作贡献。
修复道路是恢复重建的关键工程。有关部门紧急调集工程专业力量参战,采取急造公路、架设野战门桥和轻便钢桥等方式,在初期抢通道路的基础上,集中工程施工力量,重点完成了13条500多公里施工难度大的道路抢通任务。
针对偏远山寨群众自救能力不足的问题,部队持续推进“进村入户”行动。采取旅团包乡镇、营连包村庄、排班包组户的方式,深入乡镇村庄,清理倒塌房屋、参加抢收抢种、整修农田水利设施、组织巡诊巡治、帮助恢复基层组织,为恢复山区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稳定人心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确保灾区学生能够有学上,部队搭建临时学校,为4万多名学生及时复课创造了条件。军委决定,济南、成都军区和海军、空军、二炮、武警部队在四川灾区各修建1所有一定规模的中学,兰州军区在甘肃、陕西灾区各修建1所中学,统一命名为“八一中学”。
从7月21日起,担负抗震救灾任务的部队采用铁路、摩托化和空中机动方式,开始分期分批回撤。一座座城镇、乡村,到处呈现出依依不舍、挥泪惜别的感人场面…。
8月25日,主力部队基本撤离抗震救灾战场,少数工程、医疗、防疫部队继续在灾区执行任务。11月6日,军队胜利完成全部抗震救灾任务。11日,二炮最后一批工程部队回撤。15日,武警最后一批交通部队归建。14万大军顺利回撤,没有发生任何事故。至此,军队抗震救灾行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陈炳德总参谋长作为解放军抗震救灾指挥组组长指挥得力,调度有方,对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



 
 
  • 标签:总长 
  • 发表评论:
     

    时 间 记 忆
    <<  < 2024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最 新 评 论
    最 新 日 志
    最 新 留 言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友 情 连 接


     
    天涯博客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