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参谋长连载62
[ 2024-3-8 9:34:00 | By: 天山学人szr ]
 
第六章 第六位总参谋长杨成武(二)
二、白袍小将战功赫赫
3.率部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25日,一部分红军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后,但要用仅有的几只小船将几万红军渡过河去,最快也要一个月的时间。然而国民党的追兵紧追不舍,形势十分严峻。情急之下,5月26日上午,毛泽东等当即做出了夺取泸定桥的指令。泸定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境内,该桥建成在明朝之前,是大渡河上建造最早最长的一座桥梁。桥体分别由桥身、桥台、桥亭三个部分组成。桥身,由十三根铁索组成,是泸定桥的主要组成部分。东西桥台之间净跨100米、铁索长101.67米、桥宽2.7米,踏上桥面,整个桥身起伏荡漾,如泛轻舟,它是连接川藏交通咽喉之地。由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红一军团一师和陈赓、宋任穷领导的干部团为右路军,由中央纵队及1、3、5、9军团为左路军夹河而上攻取泸定桥。左路军由王开湘、杨成武率领的红二师四团为前锋攻击前进。
1935年5月28日,红四团团长黄开湘、政委杨成武接到红一军团命令:限左路军于明天夺取泸定桥…。接令后红四团昼夜兼行240华里山路,于29日晨,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泸定桥西岸并与敌军交火。当时百余米的泸定桥已被敌人拆去了约八十余米的桥板,并组成密集火力,严密地封锁着泸定桥桥面。中午,红四团召开全团干部会议,进行战斗动员,组织了由连长廖大珠、指导员王海云率领的李友林、刘金山、刘梓华、赵长发、杨田铭、云贵川等22名同志的夺桥突击队。
下午四点,22名勇士冒着枪林弹雨爬着光溜溜的铁索链向东桥头猛扑。多名战士在王友才的率领下,紧跟在后,背着枪,一手抱木板,一手抓着铁链,边前进边铺桥板。当勇士们爬到桥中间时,敌人在东桥头放起大火、妄图以烈火阻击红军夺桥。勇士们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烈焰,高喊"同志们,这是胜利的最后关头,鼓足勇气,冲过去!莫怕火,冲呀!敌人垮了,冲呀!"廖大珠一跃而起踏上桥板,扑向东桥头,勇士们紧跟着也冲了上来,抽出马刀,与敌人展开白刃战。占领了东桥头。团政委杨成武率领队伍冲过东桥头,打退了敌人的反扑,占领了泸定城。
整个战斗仅用了两个小时,红军便奇绝惊险地飞夺了泸定桥,粉碎了蒋介石南追北堵欲借助大渡河天险将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
泸定桥因此而成为中国共产党长征时期的重要里程碑,为实现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合,最后北上陕北结束长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有"十三根铁链劈开了通往共和国之路"的壮美赞誉,新中国十大开国元帅,其中就有七位元帅长征时经过了泸定桥。当时在激战后的泸定桥上,刘伯承元帅曾用脚重重地在桥板上连跺三脚,感慨万千地说"泸定桥,泸定桥,我们为你花了多少精力,费了多少心血,现在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朱德总司令在长征回忆中题词"万里长江犹忆泸关险"的诗句,充分说明了红军长征飞夺泸定桥的艰险与壮烈。
4. 攻克天险腊子口
 
1935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于9月12日,到达腊子口。
腊子口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东北部,是川西北通向甘南的门户,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腊子口周围是崇山峻岭,东西两侧都是100多米高的陡峭石崖,如刀劈斧削一般,中间是一个宽8米左右的隘口,腊子河从峡口奔涌而出,抬头望去,只见一线青天,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甘肃国民党军沿朱李沟口、腊子口、康多、道藏、黑扎一带分点布设了数道防线。尤以腊子口为其防守重点,在桥头和两侧山腰均构筑了碉堡,并在山坡上修筑大量防御工事和军需仓库,敌人妄图凭借天险把红军扼阻在腊子口以南峡谷中。是时,红军左侧有卓尼杨土司的上万骑兵,右侧有胡宗南主力,后侧有从四川跟来的刘文辉的川边军侧翼,如不能很快突破腊子口,就会面临被敌人四面合围的危险。
此时,红军面临的形势比背水一战还严峻。背水一战尚可渡水而退,但红军已无路可退,四面受敌。若不能尽快拿下天险腊子口,不但无法实现党中央北上抗日的主张,红军还将会面临被敌人合围的危险。因此,毛泽东果断下达了两天之内拿下腊子口的命令。
当时,驻守在腊子口的敌军有两个营,其中一个营扼守隘口,另外一个营配置在隘口后边的谷地。守军在桥头和山崖上构筑碉堡,形成交叉的火力网。此外,敌人在腊子口附近地区还配置了两个师,可随时增援,妄图凭借天险挡住红军的去路。
杨成武指挥红四团将士通过正面强攻与攀登悬崖迂回包剿的战术,经过两天的激烈的浴血战斗,英勇善战的红军出奇制胜,击溃甘肃省军阀第十四师师长鲁大昌早已部署好的守军,于9月17日凌晨全面攻克腊子口天险,使国民党企图阻挡红军北上抗日的阴谋彻底破产。
腊子口战役是军事史上以弱胜强、出奇制胜的著名战役,也是红军长征进入甘肃境内最关键的一仗。腊子口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企图阻止红军北上抗日的阴谋,腊子口也成为中国革命史上举世闻名的革命胜迹。此役也载入了中国革命史册。
5. 指挥黄土岭战斗,用四发炮弹炸死日军中将

1939 年 10 月 3 0 日, 中共中央北方分局组织工作会议在河北省阜平县青山村的一座天主教堂里召开。各地委书记、各军分区司令员或政治委员参加了会议。当天晚上, 参会的第一军分区司令员杨成武接到了一分区司令部送来的敌情报告: 坐镇张家口的日军独立混成旅第2旅团的辻村宪吉大佐,率第 1 大队和伪军共1000多人已进驻涞源县城,准备分 3 路向一分区根据地“ 扫荡”:西路经北石佛驰往灰堡 ;西南路出涞源县城经 插箭岭 奔走马驿 ;东路由迁村宪吉亲率大队精锐、一个炮兵中队和一个机枪中队共 600 多人, 经白石口、鼻子岭向 银坊镇地区“ 扫荡”。
杨成武立刻将敌人三路出动的情报向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作了汇报, 并提出打一仗的建议。
聂荣臻说 :“ 我同意你的意见,打 ! 你去请彭真、贺龙和关向应同志来, 我们再征求一下他们的意见。”杨成武立刻请来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书记彭真 和120师贺龙师长 、120师政委关向应, 并向他们汇报了敌情与作战计划。
贺龙听完后高声说:“ 送上门的,打嘛 ! 打一个胜仗, 庆祝军分区成立两周年”。彭真和关向应一致赞同。
有了贺龙他们的支持,聂荣臻底气十足,当即命令杨成武:“ 这两天的会议你就不要再参加了, 立刻赶回分区指挥这个战斗。”
1939 年 11 月 1 日凌晨, 杨成武和两个警卫员骑马离开阜平, 回分区司令部驻地管头村。途中, 杨成武特意绕经 银坊镇、雁宿崖、三岔口、白石口、插箭岭、黄土岭, 边走边用一架德制望远镜详细查看每一处的地形地貌。走着看着,杨成武紧皱的眉头逐渐舒缓开来:这场仗真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
部队官兵早就憋着一股劲,都想打这一仗;讲天时,这时候地里的庄稼刚刚收割完毕,到处都有散落堆放的庄稼杆,似“黄纱帐”一般;论地利,这块地方是一个绝好的伏兵之地,从白石口至雁宿崖这段路,两边山岭陡峭,中间是一个宽约40米的干河滩。
如果伏兵两侧,并以一部分兵力诱敌至此,再用火力封锁住白石口,断敌退路,敌人就插翅难逃。

杨成武越看越兴奋,但战斗迫在眉睫,他冷静下来,收起望远镜,一面思考战斗部署,一面下达作战命令:
分出部分兵力和地方游击队去牵制、阻击插箭岭、灰堡之敌;第三支队和县支队由白石口向雁宿崖佯动,把敌人引入伏击区;三分区第二团、三团分别埋伏于雁宿崖东西两面,第一团插至白石口南,随时准备截击敌人的退路。
11月2日晚,杨成武命令部队悄悄进入预定伏击阵地,当夜指战员们就在山中荷枪露宿。
11月3日凌晨4点多,淡淡的薄雾笼罩着山区,杨成武兴奋不已地说:“天助我也!”
早晨7点多,第三支队和县支队先同敌人接上了火,敌人紧追不舍,很快就来到了雁宿崖。另外两路与敌人先后接火。经过数小时的激战,杨成武部队歼灭日军200多人。
下午4时许,部队乘胜发起总攻,毙伤日军600多人,活捉了13名日军,一部分日寇趁乱逃脱。
杨成武通过综合分析意识到阿部规秀会进行报复,对大家讲:“日军作战有个规律,每次失败,必然出兵报复。失败得越惨,报复得越凶。”果不其然,11月5日凌晨,八路军设在涞源城的情报员,将最新情报裹在煎饼里送到了杨成武手中。情报上说:
11月4日凌晨,日军独立混成旅第2旅团指挥官——阿部规秀中将亲率1500余人,分乘90多辆卡车,沿着辻村大队被歼的路线南犯,向涞源方向疾驰而来,企图寻找我军主力决战。

                            日军阿部规秀中将
阿部规秀1886年出生于日本青森县,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十九期,是当时日本国内唯一 一名接受过德国正规山地战培训并以满分成绩毕业的军人。
他毕业后加入日本陆军,历任步兵第三十二联队副官、第八师团副官、第十八师团参谋、仙台陆军教导学校学生队长等职务。
1938年,他接替被八路军击毙的日军独立混成旅第2旅团旅团长——常冈宽治少将的职务,1939年10月晋升为陆军中将。阿部规秀被日本陆军称为擅长运用“新战术”的“俊才”和“山地战”专家。
阿部规秀上个月刚刚晋升中将, 急于报效天皇, 但并不知八路军的厉害。临行前, 他在一封家信中写道:“ 爸爸从今天起要去战斗了,回来的日子是11 月13、14 日, 虽然不是什么大战斗, 但也将是一场相当激烈的战斗。我们打仗的时候是最悠闲而且最有趣的, 支那已经逐渐衰弱下去了, 再使一把劲就会投降…… ”
这位自视甚高的“名将之花”,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会“凋谢”在太行山上。
1939年11月5日, 阿部规秀率1500 多名日军到达银坊镇, 找不到八路军主力,他们气急败坏便实施“ 三光”政策 , 银坊一带村庄大火冲天, 彻夜不熄。
11月6日,天气骤变,乌云密布,阿部规秀率领大队人马在杨成武部队的诱击下,于黄昏时分到达黄土岭。杨成武通过形影不离的德制望眼镜观察到敌人已经搭起帐篷,开始生火做饭……
 杨成武决定:就在黄土岭以东上庄子至寨子之间峡谷伏击日军!杨成武命令部队乘黑夜分兵三路:一团陈正湘即刻赶到寨头,堵住敌人东进的道路;三团连夜进至黄土岭、上庄子南面的高地,并加强分区炮兵营占领寨头东南、西南高地;三分区的二团绕到敌人后面,形成对敌人的包围;贺龙派来增援的120师特务团则在黄土岭西侧封闭日军退路。
在敌人毫无觉察的情况下,杨成武完成了以小股部队吸引日军、把敌人诱入黄土岭伏击圈后一举歼灭的战术部署。
11月7日上午,天空飘着细雨。日军先头部队边侦察边前进,占据有利地形,然后大部队才跟进,但始终没有发现两侧高地上我军伏兵。骄横狂妄的阿部规秀不顾群山的弥漫浓雾,率部沿峡谷小道继续东进。
下午3时许,杨成武用望远镜观察到日军后卫部队进入设伏地域峡谷,一声令下,第一团迎头杀出,第二团、第三团分别从西、南、北三面合击过来,120师特务团从第三团左侧加入战斗,把敌人团团围住,枪炮声响彻山谷。
战斗中,一团团长陈正湘从望远镜中看到黄土岭与上庄子之间,教场村北边一座独立院落前有多名日军指挥官活动,还有几个日军军官正在用望远镜往山上看。根据情况判断,独立院落很有可能是敌人的指挥所。
陈正湘立即把这一情况报告杨成武,杨成武立即下令急调炮兵连增援。
正在待命的炮兵连连长杨九坪,火速带队赶到山上。按照团长指出的目标, 杨九坪命令迫击炮手李二喜,迅速测定距离和方向, 对着七八百米外的独立小院内连发数弹,其中4发炮弹正好落在敌人军官群中。

随着“哐、哐、哐”几声巨响,教场村村边的小院子里腾起一股股烟尘。烟尘过后,没有被炸死的敌人正在向倒在地上的军官低头致哀。
在一片慌乱中,日军拖着死尸和伤员狼狈地向山沟里逃窜。持续一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后,日军伤亡过半,余部被压至上庄子附近峡谷底部。
夜晚,日军残部趁黑夜的掩护连续突围10余次,但都被杨成武部队一 一击退。
就在黄土岭前方两军酣战之时, 被围日军不断地发出有关战况和求援的电报。驻涞源、灵丘、易县、满城、唐县、完县的日军第110师团、第26师团及独立混成第二旅团的余部, 分几路前来增援, 迅速向黄土岭方向逼近。
为避免陷入被动局面, 晋察冀军区命令, 参战部队立即撤出战斗。
据战后统计,这一仗共缴获步枪700余支,大小炮30余门,弹药器械千余件以及大量军用物资,共歼灭日军900余人,彻底粉碎了敌人的冬季大“扫荡”。
当时,杨成武并不知道阿部规秀的阵亡。战后的一天,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聂荣臻突然给杨成武打来电话:“成武同志,好消息啊!延安拍来贺电,说你们打死了阿部规秀中将,我祝贺你们啊!”
杨成武拍了拍随身携带的望远镜说:“伙计,你立下大功了!”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我军战场指挥官来说,望远镜就是他们的千里眼。黄土岭一仗能击毙阿部规秀和重创日军独立混成旅团,杨成武的这架德制望远镜功不可没。
杨成武在黄土岭战役中使用的这架德国制造的望远镜,如今成了国家二级文物,陈列在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
阿部规秀是抗日战场上被击毙的职务最高的日本将领,他的毙命让日本朝野震动。这一仗沉重地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再一次掀起了全中国人民的抗日高潮。




 
 
  • 标签:总长 
  • 发表评论:
     

    时 间 记 忆
    <<  < 2024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最 新 评 论
    最 新 日 志
    最 新 留 言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友 情 连 接


     
    天涯博客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