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参谋长连载55
[ 2024-2-11 9:27:00 | By: 天山学人szr ]
 
总参谋长 第二部 第四章 第四任总长黄克诚(一)
黄克诚大将
1958年9月接替粟裕出任总参谋长的是开国大将黄克诚,他是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第四位总参谋长,也是建国后在任时间最短的一位解放军总参谋长。
敢讲真话传奇的一生
黄克诚1902年10月1日生于湖南省永兴县三塘乡下青村一个农民家庭。原名黄时瑄。父亲黄清主,母亲邓龙桃,共生育了4个子女。黄克诚在家中排行第三,幼小时就拾粪、割草、砍柴、放牛。9岁起读了8年私塾。1920年入县立高等小学。1922年考入衡阳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初入国共两党合办的广州中央政治讲习班,结业后参加北伐战争,在国民革命军第8军任营、团政治指导员,随部转战长沙、武汉及河南、江西、安徽等地。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黄克诚奉命回家乡秘密从事农运工作。1928年初参加湘南起义,组织农民暴动并攻占永兴县城,任永兴红色警卫团党代表兼参谋长,对湘南特委的“左”倾盲动政策进行过坚决抵制,并指责为右倾机会主义而受到排挤。后随朱德、陈毅上井冈山,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4军第12师第35团团长。不久改任湘南农军第2路游击司令,率部返回湘南活动。但途中队伍失散,他在家乡隐蔽了一段时间后,辗转到上海寻找党组织。
1930年初黄克诚奉派到彭德怀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初任第5纵队第8大队、第3纵队第2支队政治委员,曾因反对攻打中心城市的军事冒险主义而受到批评。1931年起任红3军团第4师政治部主任、第3师和第1师政治委员、第5军政治部主任、红3军团代理政治部主任等职。在长沙战役和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中,指挥所部屡次出色完成任务,几次因视力差而险些送命。
1931年黄克诚因抵制“肃反”扩大化而被指责为右倾机会主义,一度被撤销师政治委员职务,到军团部当秘书。1932年初在他恢复师政委后,又对临时中央提出夺取中心城市的方针表示异议,反对冒险攻打赣州,但未被采纳。在久攻不克、腹背受敌、部队伤亡严重、多次请求撤退未准的情况下,冒着抗命的风险,黄克诚果断率部并说服部分友邻部队一起突出重围,避免了全军覆灭的严重后果。后又多次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继续对“左”倾冒险主义提出批评并拒绝认错,因此多次受到批判和降职处分。第五次反“围剿”时黄克诚任红3军团第4师政治委员,参加了团村、广昌等战斗。
1934年10月黄克诚率部作为前卫开始长征,连续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并浴血奋战湘江南岸,顽强抗击数倍国民党军的轮番进攻,掩护中共中央和军委纵队渡江。1935年2月红3军团撤销师编制后黄克诚改任第10团政治委员,率部参加四渡赤水和遵义战役。此后,黄克诚因向上级反映意见被误解,又几次受到降职处分,从侦察科长直至普通战士。黄克诚到陕北后才又被起用,相继任中央军委卫生部部长、红1军团第4师政治委员、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等职,参加了东征、西征和山城堡战役。
全面抗战爆发时,黄克诚任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在深入部队调查研究后,黄克诚向中央建议恢复被取消的政治委员制度,以保持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很快被采纳。不久黄克诚改任八路军第115师344旅政治委员,同旅长徐海东率部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参加晋察冀边区反“八路围攻”、晋东南反“九路围攻”,参与指挥温塘、张店、町店等战斗,为创建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做出重要贡献。  1940年2月起黄克诚任八路军第2纵队政治委员、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5月黄克诚率344旅和新编第2旅南下华中豫皖苏边区,同彭雪枫率领的新四军第6支队会合,组建八路军第4纵队并任政治委员。8月黄克诚又奉命转赴皖东北,将淮河以北、津浦路以东由中共领导的数支部队统一整编为八路军第5纵队,黄克诚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黄克诚随即率部东进淮海,南下盐城、阜宁,同发起黄桥战役的新四军苏北部队在白驹镇会师,共同创建苏北抗日根据地,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并打通了华北、华中两大战略区的联系。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所部改编为新四军第3师,黄克诚任师长兼政治委员、苏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苏北区委书记。他放手发动群众,争取中间力量,建立民主政权,扩大抗日武装,清剿土匪顽劣,实行减租减息,组织生产自救,开展反“伪化”、反“蚕食”斗争,领导根据地军民粉碎日伪军多次大规模“扫荡”。 
1941年,经阜宁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宋乃德撮合,39岁的黄克诚和23岁唐棣华结婚。1944年4月黄克诚率部开始发动局部反攻,他指挥高沟杨口战斗,使淮海、盐阜两块根据地基本连成一片。日本投降前后黄克诚组织实施阜宁战役和两淮战役,解放苏北大部地区。
1945年9月14日,黄克诚以个人名义向中共中央发电,提出《对当前局势和军事方针的意见》,建议立即派部队赴东北,并应尽量多派,“至少应有5万人,能去10万人为最好”,以创建一块大的战略根据地。9月23日,中央军委即令其率新四军第3师主力3万余人进军东北。9月28日黄克诚率部出发,马不停蹄,日夜兼程,跨陇海、过黄河、穿津浦、越华北,于11月25日进抵辽宁锦州附近,胜利完成挺进东北的战略任务。鉴于国民党军正以优势兵力向东北推进,黄克诚又向中央建议东北部队暂不在大城市和交通干线作战,而以一部主力占领中小城市,并建立乡村根据地,做长期斗争准备。
1946年1月起黄克诚任西满军区副政治委员、司令员,中共西满分局副书记、代理书记,他坚决执行毛泽东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战略方针,领导创建西满根据地,建立人民民主政权。3~4月黄克诚抓住苏联红军撤离东北的有利时机,指挥所部歼灭国民党收编的伪军警,相继占领四平、长春等大城市,缴获大批武器装备和军用物资。 1947年8月黄克诚任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政治委员,建立起较完善的后勤保障体系和规章制度。1948年4月黄克诚任中共冀察热辽分局书记兼冀察热辽军区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政治委员,领导当地军民全力支援主力部队决战辽沈。1949年1月黄克诚任天津市军管会主任、中共天津市委书记。
全国解放前夕黄克诚被任命为中共湖南省委书记、湖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领导了建国初期湖南境内的剿匪作战、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恢复和发展生产等各项工作。
1952年11月黄克诚调任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政治委员,主持建立全军后勤工作的正规制度。1954年黄克诚任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国防部副部长、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成员。1956年黄克诚当选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1958年10月黄克诚任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组织全军实施精简整编,加强正规化与合成化建设。
1959年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庐山会议)上,黄克诚因对“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中的“左”倾错误直言批评,同彭德怀等人一起被定为“反党集团”,受到长期审查并被撤销职务。“文化大革命”中又遭关押,身心受到严重摧残。
1977年12月黄克诚出任中央军委顾问。1978年12月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被增补为中央委员,并当选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书记。1980年6月,中共中央予以正式平反。1982年后黄克诚任中纪委第二书记,在年迈体衰、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仍坚持工作,为贯彻新时期党的方针政策、拨乱反正、端正党风、平反冤假错案,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与作用等做出重要贡献。
1986年12月28日,黄克诚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二.突出贡献
1、赣州攻城陷敌困,镇定指挥突重围
1932年10月,临时中央提出集中红军主力夺取中心城市的军事冒险主义方针,并指令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首取赣州”。时任红三军团第一师政委的黄克诚认为。赣州城防坚固,三面环水,易守难攻。敌人在城内设置重兵据守,又可增派精锐之师迅速驰援,不可贸然攻打,黄克诚就向上级提出取消此次战役计划的建议,但未被采纳。他和军团长彭德怀吵了起来:“你这是半个立三路线!”。结果红军打赣州失利,黄克诚为减少损失,带领部队主动撤出战斗。由于我红五军团援兵赶到,攻城部队才得以安全撤出。赣州战役后,黄克诚被撤销师政委职务,到红三军团教导营担任政委。
2、舍身忘死救战友
 1931年盛夏,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战斗正酣之际,苏区“肃反”也进入高潮。红三军团第三师政委黄克诚在火线上突然接到命令,要他立即回到军团政治部领受任务。黄克诚喘息未定,军团政治部肃反委员会负责人就将一份名单递了过来,面容严峻地对他说道:“这份名单上的人,是被供出来的‘AB团’分子,要立即抓捕归案,押送肃反委员会接受审查。”
黄克诚一看名单,上面所列的人大多是第三师中久经战斗、英勇忠贞的基层指挥员,其中有两名连指导员,还是黄克诚来到第三师后亲手培养提拔起来的。眼下他们正率领部队同“围剿”之敌浴血奋战,他根本就不相信名单上的那些人会是什么“AB团”分子。黄克诚据理力争,并担保名单上的人没有一个会是“AB团”分子,希望肃反委员会“刀下留人”。然而,肃反委员会的人严厉地说:“你是入党多年的党员,又是师政治委员,应该懂得如何执行党组织的决定,更清楚违犯肃反纪律的责任和后果。”黄克诚自知再费唇舌已无济无事,便转身离开。
在赶回部队途中,黄克诚已决意设法保护名单上的那些同志,不使他们被捕。过了几天,肃反委员会的人不见第三师的“AB团”分子押送来,便一再向黄克诚催问,其言辞一次比一次严厉。黄克诚思来想去,最后决定秘密通知名单上的同志暂时上山躲避,等过了这阵风头之后,或许会有转圜的余地。
当时正处于反“围剿”的紧张战斗期间,战事频繁。到了打仗的时候,黄克诚便派人通知在山上躲藏的干部,各自回到自己的部队带兵参加战斗。一俟战斗结束,又马上上山躲藏。半个月过后,那几名干部见平安无事,以为风头已过,便有些放松警惕了,战斗结束后也不急于上山躲藏了。此事终于被肃反委员会察觉,有两名连指导员马上被肃反委员会派人捕去,不久即遇害。黄克诚得知,不禁痛心疾首。他径直来到军团政治部,怒斥肃反委员会干了亲者痛仇者快的蠢事情。
黄克诚前次抗命拒不捕人上送,早已引起肃反委员会的不满;现在他又来为“AB团”分子鸣冤叫屈,自然更不为所容。肃反委员会不容分说,当即下令将黄克诚抓捕起来“审查”。正当肃反委员会欲以“同情和包庇反革命,破坏肃反”的罪名将黄克诚处决之时,军团长彭德怀得知此事,火速从前线赶来,要肃反委员会“刀下留人”。由于彭德怀的干预,黄克诚才幸免一死,但他被撤销了师政治委员的职务。到军团司令部当了一名秘书。
3、界首鏖战处险境,临危机断渡险关。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离开江西瑞金开始长征。当时,黄克诚任红三军团第四师政治委员。在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后,全师坚守在湘江岸边之界首,与兄弟部队共同控制渡口,阻击湘、桂之敌,以掩护后续部队和中央纵队渡江。湘、桂之敌在飞机和大炮的支援下向湘江渡口猛烈夹击,战况空前激烈,红军损失惨重,红三军团先后有两名师参谋长和两名团长牺牲。鏖战两昼夜之后,至12月1日,主力红军和中央纵队终于渡过湘江。
这时,湘、桂之敌越聚越多,攻势愈加猛烈,蒋介石的嫡系追剿部队也跟踪而至,而据守在界首渡口的红三军团第四师,仍未接到撤离的命令。黄克诚意识到情况极端险恶,红四师有被敌人夹击而导致全军覆没的危险。他对师长说,中央纵队已经渡江,我师阻击掩护任务已经完成,应当立即指挥部队撤离。师长认为没有接到上级命令之前,不能擅自撤离。黄克诚说,当前情况既危急又特殊,我们应当机断处置,不能坐以待毙。师长仍坚持不肯撤离。黄克诚感到在这种极端危急时刻,不能再有迟疑,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他果断地行使政治委员的最后决定权,态度严峻地对师长说:“你立即指挥部队撤离,一切由我负全部责任。”这样,师长才指挥部队且战且走,渡过湘江西去,最后终于赶上了主力红军,避免了被围困歼灭的严重后果。
界首之战是红四师战斗经历中打得最为艰苦的一次恶仗。如果不是黄克诚当机决断,红四师将招致难以想象的后果。
4、反对"抢救运动",保护革命同志
1943年7月15日,中共中央社会部部长康生在延安干部大会上作了《抢救失足者》的动员报告,掀起了所谓“抢救运动”,要求对全党干部进行一次组织审查,以对待敌人的方式,大搞逼供信,造成了大批冤假错案。黄克诚在所领导的新四军3师7旅搞了一下试点,发现有一半的人需要“抢救”,感到这与当年中央苏区抓“AB团”分子如出一辙,便一边向上级打报告表示反对,一边下令在本师不搞“抢救运动”。一些好心人劝他说:“和上面对着干,会有麻烦的。”他说:“我宁愿错放,也不能错杀。”为此,他又被扣上一顶“右倾”的帽子。
5、最先提出派十万大军抢占东北
1945年9月,黄克诚率新四军第三师回师苏北,于9月13日经过华中局驻地时,他得知苏军已将日本关东军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尚在大后方,来不及接收东北。黄克诚就请华中局书记饶漱石给中央发电报,建议中央派大部队到东北去,不可错过时机。
饶漱石当时不同意发电报,黄克诚就于14日用华中局的电台以自己的名义给中央发了一份电报。
1945年9月17日重庆,毛泽东结束了与蒋介石一天的谈判回到住处,看到了刘少奇由延安转发来的电报。电报内容是新四军第三师师长黄克诚的《关于目前局势和战略方针的建议》。
黄克诚在电报中建议中共中央调精兵10万到东北建立大战略根据地。主要内容有:一、在与蒋和谈的同时,应集中精力准备决战;二、取得连成一片的大战略根据地,有利于进行长期斗争。因此在军事部署上,建议尽量多派部队去东北,至少5万人,能去10万人为最好,并派有威望的军队领导人去主持工作,迅速创造东北总根据地,支援关内作战;三、关内以晋、绥、察三地区为第一战略根据地,以山东地区为第二战略根据地,集中主力,消灭敌人;四、为执行上述方针,建议从山东调3万至5万人去东北,华中应调3万至6万人去山东。
   毛泽东的脸上现出惊喜的表情。开辟东北根据地,也是毛泽东心中正在谋划的策略和中共中央正在讨论的问题。
  9月19日,毛泽东欣然回电,表示“完全同意”。同一天,中共中央向全党发出《目前任务和战略部署》的指示电,明确提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并决定有计划地陆续向东北派遣军队。
这个方针对后来打败国民党解放全中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毫无疑问,黄克诚的建议对中共中央下决心派重兵进军东北的决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全军将士的努力下,中共中央进军东北的战略决策取得了成功,黄克诚为此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功不可没。
第四章 参考文献
[ 1] 黄克诚《黄克诚自述》 人民出版社 1994.
[ 2]大将黄克诚的家风 中国文明网 2021-06-10
[3 ]黄克诚:爱“唱反调”屡被罢官 中国军网 2021-06-10
[ 4]佚名  黄克诚向中央建言开辟东北根据地 老年文摘 2023-01-12 
[5 ] 佚名 黄克诚对进军东北的贡献,三点建议都经得住历史检验 凤凰网2021-11-09
 [ 6]《毛泽东军事文选》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
[7]黄克诚.《关于对毛主席评价和对毛泽东思想的态度问题》 人民日报 1981.
[ 8]黄克诚 《黄克诚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 1989.
[9 ]永远的丰碑:黄克诚
[10 ]文韬武略大将军 卫国为民赤子心
[11]大将风范 千秋永垂
[12] 王贵胜 黄克诚为真理十次直言新闻午报2007年11月05日
[13 ]《中国将帅》黄克诚 2006年10月
[14] 中央文献研究室 毛泽东年谱 (1893-1949)
[15]毛泽东选集 人民出版社
[16]《辽沈决战》(上) 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 标签:总长 
  • 发表评论:
     

    时 间 记 忆
    <<  < 2024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最 新 评 论
    最 新 日 志
    最 新 留 言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友 情 连 接


     
    天涯博客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