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参谋长连载52
[ 2024-1-26 9:13:00 | By: 天山学人szr ]
 

第二部 第三章 第三任总参谋长 粟裕(九)

三、战神轶事

6、三次"斗胆直陈"促变战局

粟裕用兵如神,百战百胜,经历极富传奇色彩,是人民军队最优秀的将领之一。淮海战役中更是以少胜多,创造了战争奇迹。毛主席说: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与粟裕卓越战功相辉映的,是他光辉的人格魅力。粟裕曾三次斗胆直陈,力促战局改变。

第一次斗胆直陈:关于外线作战与内线作战问题。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大举进犯,中央军委提出以山东、太行解放区主力实行外线出击,向南作战,并于626日电令华中分局,要粟裕率华中野战军主力兵出淮南,与山东野战军配合作战。陈毅军长也电令粟裕西出淮南。

接到中央指示后,粟裕从战场实际出发,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认为在苏中先打一仗,更为有利。27日,粟裕以个人名义发电中央军委和陈毅军长,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并在取得华中分局其他领导的支持后,于29日以邓(子恢)、张(鼎丞)、粟(裕)、谭(震林)名义再次发电,建议第一阶段仍留苏中解决当面之敌。中央军委、毛主席根据战场形势变化,最终采纳了粟裕的建议,决定: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在政治上更为有利。

1946713日至831日,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发起了苏中战役,在一个半月时间内七战七捷,歼敌5.3万人。海安一战,更是创下了敌我伤亡151的奇迹(歼敌3000,我伤亡200),极大地鼓舞了各解放区军民的士气。

毛泽东于828日在发给各战略区首长的电报中推广了苏中经验,指出:这一经验是很好的经验,希望各区仿照办理,并望转知所属一体注意

苏中战役发起后,为增加兵力,确保胜利,725日至85日间,粟裕先后3次向中央和陈毅军长发电建议调淮南的五旅至苏中参战,终获同意。其中第三封电报(85日电)斗胆直陈、尚祈明示结尾,这即是第一次斗胆直陈的由来。

第二次斗胆直陈:关于发展战略进攻问题。19481月初,为扩大战略进攻,把战争引向蒋统区,中央决定粟裕率华野3个主力纵队渡长江南下,开辟江南战场,吸引敌军分兵,配合刘邓大军行动。时任华野副司令员的粟裕认真总结了我军作战经验,客观分析了敌我力量的对比和当前的全国战局,认为随着敌我双方力量的消长和战略战术的变化,解放军在长江以北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更有利于加速解放战争胜利进程。

经过反复慎重考虑,122日,粟裕向中央军委和刘邓发出了《对今后作战建军之意见》的电报(即子养电),提出了发展战略进攻、改变中原战局的战略构想,建议在中原战场上采取忽集忽分的战法,集中兵力打大仗。由于这一构想和建议事关战略全局,电文最后,粟裕用管见所及,斗胆直陈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慎重。

粟裕的建议引起了中央的重视,毛泽东除在电报稿上逐句圈点外,还特别指示周恩来、任弼时和正在中央参加会议的陈毅传阅后再送毛。尽管中央复议的结果是坚持既定决策,把战争引向敌人后方,但为后来改变决策打下了基础。

子养电发出后,127日,中央军委电示粟裕,要他率3个纵队渡江南进,组成东南野战军,执行宽大机动任务,以吸引敌2030个旅回防江南,并要求他就渡江的时机、地点和方法等问题 熟筹见复

粟裕深知对中央已经确定的战略决策,不宜轻易提出不同意见。但作为一个战役指挥员,在即将执行上级赋予的作战任务时,应当结合战争的全局进行思考,从全局上考虑得失利弊,把局部和全局很好地联系起来。全局是由许多局部组成的,从局部看到的问题,也许会对中央观察全局、作出决策有参考价值。他一方面坚决贯彻执行中央的指示,认真研究渡江具体方案,着手做好南进准备,另一方面进一步研究改变中原战局、发展战略进攻的最佳方略。

第三次斗胆直陈:关于3个纵队暂不过江的问题。经过两个多月的反复思考,417日先向刘邓发电征得同意后,18日粟裕再次致电中央军委,建议华野3个纵队暂不渡江南进,而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几个大规模的歼灭战。电文最后说以上是职个人不成熟的意见,……斗胆直陈,是否正确尚祈指示。我们对南渡准备仍积极进行,决不松懈

粟裕多次来电坚持中原决战,引起了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高度重视。毛泽东电召陈毅、粟裕赴河北中央驻地当面汇报。19484月底到5月初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会议,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5大书记集体听取了粟裕的汇报,当场决定采纳他的建议,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歼灭战。同时,中央任命粟裕为华东野战军代理司令员兼代理政治委员,并要华野在48个月内,歼敌512个旅。

随后,粟裕按照中央的要求,于19486月和9月间,指挥华东野战军发起了豫东战役和济南战役。其中,豫东战役不仅创造了我军历史上一次战役歼敌9.4万人的空前战绩,更迅速改变了中原战局,为全国战局由战略进攻发展为战略决战做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得知豫东之战胜利的消息后,曾高兴地说:解放战争好像爬山,现在我们已经过了山的岰子,最吃力的爬坡阶段已经过去了。不久,华野又胜利地发起了淮海战役,将蒋军主力歼灭于长江以北。为渡江南进,减少江南富庶地区的战争损失,加快解放全中国的进程,做出了卓越贡献。

对粟裕的这一次斗胆直陈 周恩来后来评价说: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构成了以后淮海战役设想的最初蓝图。张震后来评价:为尔后的战争实践证明,是非常正确的,使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进程大为缩短。

斗胆直陈,不仅体现了粟裕作为战区指挥员能够站在战略高度分析形势,敢于提出正确意见的胆略和胸怀,更充分体现了一名优秀革命将领对党和人民解放事业的高度负责精神,和一名共产党员淡泊名利、无私无畏、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的高尚品格和坚强党性。

 7超级图痴

粟裕是个超级图痴,最钟情地图。

同事们大惑不解,好奇地问粟裕,地图究竟有何奥妙?

粟裕笑笑说,奥妙无穷!熟悉地图,熟悉地形,是指挥员的基本功,不谙地图,无以为宿将

 他的作战参谋秦叔瑾回忆,粟裕用图有一个特点,不仅看1/50000的地图,还要看友邻部队地区的1/200000图以及更大范围的1/500000图和全国1/1000000

也就是说,粟裕不只考虑战役、战斗,还从战略全局考虑问题。所以,他总是把战役的局部和战略的全局结合得很好

 看地图不算粟裕的最佳境界,还要能背。

秦叔瑾说:在我所接触到的军事指挥员中,还没有一个像他那样精通地形图而又熟记战区地形的。这就是背地图的功夫。

一次战斗打响前,侦察员向粟裕汇报情况,粟裕忽然插问,那个村子有座石桥,还在不在?

侦察员大吃一惊,说:首长没有去,怎么知道?粟裕当然知道,他早就反复察看过这一带的地图,背得滚瓜烂熟了。

 参谋崔协祥一次标绘地图时,将一段道路遗漏了,在一个山头少了一点。

 粟裕发现后,马上纠正好,严肃地说:地图正确与否,对部队作战有严重影响,过去实战有血的教训,不能有半点粗心大意。地图是须臾不离的珍宝,粟裕也就格外爱惜。

用地图时,他要求干净平整,不许有一处污点,更不许将地图当作废纸糊贴墙面、窗户和包垫物品。

如果行军时遇到大雨,粟裕总是交代先保管好地图,不许打湿一点;有时雨具不够,他宁愿自己淋雨,也要腾出雨具盖好地图箱。

建国后,远离了战场,粟裕却依然对地图情有独钟,爱不释手。

他的办公室和家里,最奢侈的装饰品是各种地图。世界哪个地区发生了动荡,他就把那里的地图挂起来,随时关注事态的发展。

一个老人回忆说,1970年的一天,他作为粟裕炊事员的弟弟,曾偶然到粟裕家做客,并获准进入书房看书。他走进书房后,顿时惊叹不已。书房很大,四壁全是各种小比例地图。他记忆最深的是东南亚和印度支那地图,因为此时越南正在进行抗美战争,中国也正在援越抗美。

这几张彩色地图,牵动着赋闲的粟裕之心。

  不需要打仗了,但粟裕看地图时,还是带着分析研究看。看完了就背,直到牢牢记住为止。

 外出时,粟裕还会找来当地的军事地图,反反复复观察,一看就是老半天。

8、特级枪迷

 粟裕还有个爱好:枪。

 少年时代,他就央求家里长工阿陀做过土枪。在常德二师念书时,他应中共组织的号召,与同学滕久忠一起自掏腰包,凑钱买了一支驳壳枪。

 这是他的第一把真家伙,因为形势严峻,不久就被迫处理掉了。

  参加叶挺部队,做了共匪后,粟裕从此枪不离身。即使后来成了野战军统帅,护卫森严,贴身警卫就有六个,他腰里也依然总挂着左轮手枪。

  

建国后,他家里除了地图,还有几支精致的枪作镇家之宝,几乎每支枪都有一段故事。有的来自自己指挥的战场缴获,有的则是部队或者国际友人的赠品。

  枪的家族庞大,种类繁多,粟裕毫不厚此薄彼,都一样感兴趣。只要能接触到,他都试打过,而且对其性能非常熟悉。

 一次粟裕的长子擦枪时,出于好奇,将他保存的狙击步枪的瞄准镜卸了下来。

  粟裕一见,少有的大发脾气,说随便分解瞄准镜,会影响射击精度。

中国自行制造的枪,粟裕爱恋尤深。20世纪60年代,粟裕收到一件珍贵的礼物:解放军某部赠送的一支五六式半自动步枪。他欣喜万分,当即就摆弄起来。

 粟裕的左手因战伤残疾,握枪不大方便。他后来想到一个办法,请人在下护木上安了一个握把,果然可以自如射击了。

 解放军装备了一种新型步枪,粟裕知道后,仔细研究了很久,认为这种枪目前还不太适合装备部队。他说:枪的射速太高,弹药供应有一定的困难,现在的后勤保障能力跟不上。

  他的长子这时已在部队工作,听说后,不大相信,赶紧翻阅资料,查对了许多数据,最后不得不心服口服。

  按这种枪的射速,一个士兵携带的子弹,最多只能打两三分钟;如果远距离出击,后勤供应困难,又不注意节约,的确后果严重。

 文革开始后,为防止意外情况,中共中央决定私人手中的武器一律上交。粟裕的珍宝自然也不例外。

  他把枪擦得一尘不染,恋恋不舍地交给接收的人,再三说请他们保管好,运动完了自己还要拿回去的。

 接收枪的人走后,他颓然而坐,怅然若失。

粟裕是一个永不退役的老兵,一辈子在等待、在准备硝烟来临。除了战争,他别无所虑。除了胜利,他别无所求。国家安全应该托付给这样的人。

粟裕不仅爱枪,而且善射,弹无虚发。

打枪首先需要臂力,粟裕臂力之大确实惊人。

他出身湘西匪窝,少年时代就有些武功底子。到叶挺部队后,他刻苦练过手劲、臂力,不久就单手举枪,能一连举上20分钟。

人到中年后的1950年,粟裕到苏联治病,一位有名的按摩师听说他的手劲大,特意上门找他比试,结果难分上下,令靠手劲吃饭的洋按摩师大吃一惊。

有这能耐,粟裕的瞄准和射击就相当精确,几乎有百步穿杨之功。

一次视察训练场时,粟裕走到一个战士前,拿出一枚铜钱,放在他枪的准星上,命令他射击。

战士的扳机一扣,铜钱应声落地。

粟裕当即取过枪支,卧姿趴下。又将铜钱放到枪的准星,连续击发,铜钱却纹丝不动。

在场的战士们叹服不已。

193412月,红十军团设伏安徽谭家桥。14日上午,王耀武所部补充一旅第二团先进入伏击圈,红军跃身而起,攻势猛烈。

敌第二团团长周志道忙叫号兵吹号,呼叫援兵。

粟裕见状,从一个战士手中接过步枪,抬手一枪,号兵应声而倒。

周志道叫来第二个号兵,粟裕再发一枪,号兵又被击毙。

随后,粟裕不容周志道再叫,第三枪将周志道打成重伤,昏死过去。

但粟裕到底长期是方面军军事主官,这种亲自操枪的过瘾经历不多。只有建国后闲暇之时,才偶尔露一手。

有一次,枪枪十环的粟裕嫌胸环靶太大,便折了根树枝插好,上面放了半个乒乓球,叫两个儿子射击。

两个儿子也非等闲之辈,长子是优秀的军人,次子也是射击队的主力队员,但先后开枪都没有命中。

粟裕笑了笑,轻松地接过枪,略加瞄准后,第一枪就击飞了乒乓球。

打静止不动的东西,还不算真本事。粟裕更喜欢打运动目标,照样百发百中。

一次外出的路上,粟裕发现有只大獾正在草丛里低头觅食。这可是送上门的好口味,他缓缓拔出了枪,却久久不扣扳机。

身边的警卫员非常着急,催促他快点开枪。粟裕挥挥手,命令警卫员说,你去惊它一下。警卫一脸疑惑,惊走它还怎么打?但还是奉命往前跑了几步。

大獾闻声,警觉地飞奔起来。粟裕举枪击发,大獾应声栽倒在地。

9强怼苏联顾问

1950年代,有个苏联顾问团去福建视察炮兵阵地,对福建海岸炮没有构筑暴露阵地很不满,并用命令的口气要求粟裕改变防御计划,要让海岸炮能打三百六十度。粟裕非常反感苏联顾问的照本宣科,不懂因地制宜。他毫不相让,强硬地回答:我们根本没有你们那么多的飞机,海岸炮没有隐蔽阵地,如果被敌人打掉了,三百六十度连一度都不度。 苏联顾问听完无言以对。

毛主席知道后说:粟裕顶得好!不能搞教条主义嘛!

10走后门送儿子上前线

 走后门,通常是用不正常的手段来达到自己所求的目的。  

人们为何要走后门,无非是想为自已谋取利益,有权希望走后门,把屁股挪上一挪,民间人士走后门,无非想达到自己所需。走后门,在中国,已经是官场中的一种潜规则,此举不仅在官场盛行,而在民间也广为流传。有些事,你明的办不了,但只要走后门,问题就立马解决,固此,走后门有如此功效,也成就了很多人走捷径之道。

 一生清廉的粟裕也曾走了一次后门,然而他后门走的有些特别,他人是把子孙把福里推,而他是把儿子送前线。粟裕儿子戎生刚从边疆换到内地,生活条件有所改善,而这时的粟裕却通过关系走后门,把戎生从原部队调到冰天雪地的北国边疆,当时,苏联在中苏边疆不断挑起事端,流血事件常有发生,北方边境的形势一触即发。很多干部子弟想法设法让自己的孩子回内地去。而这时的粟裕却走后门,把儿子戎生从内地送到了前线,这个后门走的也算是别开生面。

难道说粟裕不爱自己的儿子吗?其实他跟普通的家长没什么两样,天下没有不疼爱自己孩的父母,而他把儿子送前线,无非是认为自己家的孩子应该跟其他家的孩子一样,对于自己的身份来说,更应该起着模范作用。

 



 
 
  • 标签:总长 
  • 发表评论:
     

    时 间 记 忆
    <<  < 2024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最 新 评 论
    最 新 日 志
    最 新 留 言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友 情 连 接


     
    天涯博客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