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参谋长 连载5
[ 2022-11-16 12:02:00 | By: 天山学人szr ]
 

 总参谋长 连载5

天山学人zr  编著

第一章 首任总参谋长刘伯承

10.冀南反十一路"扫荡"

19391月,日军敌调集平汉、津浦铁路沿线的第十、第一一○、第一一四、第二十七师团各一部共3万余人,由东西两线,分十一路对冀南区进行大规模“扫荡”。企图夹击冀南平原我八路军主力。为打击日寇,刘伯承将一二九师主力和地方武装分为三八五旅、三八六旅、青年纵队、东进纵队、先遣纵队等几个作战集团,以若干小部队与敌人保持接触,迟滞、消耗敌人,主力部队寻找战机粉碎敌人“扫荡”。

29日,东西两线日军在飞机支援和配合下,合击南宫、冀县枣强地区,占领了冀南中心区各县城。当日军向冀南中心区进犯时,刘伯承指挥一二九师各作战集团的主力转至日军侧后,袭击敌人,威胁石德路、平汉路日军的补给线。而留在内线的八路军积极打击侵入南宫、冀县、枣强、巨鹿、广宗的日军,消耗和疲惫敌人。

210日,陈赓指挥三八六旅集团在香城固一带给敌以沉重打击,取得了香城固战斗的胜利,成为此次反“扫荡”的重要转机。日军受到严重打击后,只得于3月初停止了“扫荡”。

此次反“扫荡”作战,从19391月至3月,一二九师等部队共作战100余次,毙伤日伪军3000余人。

 11.百团大战中的正太榆辽战役

1940年夏秋的榆辽战役,是在山西省的榆次和辽县之间地域进行的一系列战斗。从山西阳泉南下,经过平定、和顺、辽县到达榆次的这条公路,是日军突入太行山根据地最长的一条公路,其中榆次到辽县之间地段,全长45公里,日军在沿线设置了8个据点。守卫榆辽公路的日军主要是独立团混成第4旅团第13大队,约1000多人,分驻于榆次和辽县之间公路地域。在和顺、昔阳至榆次之间的地域,驻有2个大队,这些兵力与榆辽公路的日伪军相互呼应。

刘伯承根据战役意图,把参战129师部队组成左翼队和右翼队。左翼队由第386团和决死第1纵队各2个团组成,主要任务是攻占榆次、沿壁、王景等据点。右翼队由第358旅附第32团组成,主要任务是攻取管头、小岭底等日伪军据点,以部分兵力守卫辽县以西的狼牙山,阻击日军向西增援。此外还以新编第10旅组成平辽支队,主要任务是破袭平辽公路;以太岳军区第17、第57团组成沁北支队,主要任务是破击白晋路沁县至分水岭地段。

为了迷惑日军,在榆辽战役之初,刘伯承运筹帷幄,920日,采用声东击西的方法,即以部分兵力突然袭击长治机场,击毁日机3架,击伤日机1架,破坏了部分机场设施。正当日军把注意力放在防护长治机场上时,另一场更大规模的战斗又悄悄地开始了。这就是刘伯承指导战争的高明之处。

922日,刘伯承在宋家庄师指挥所下达了进行榆辽战役的命令,决定以突然袭击的手段摧毁榆辽公路上的日军据点,进攻辽县,相机收复辽县。这份命令特别指出:“如某些据点之敌较久顽抗时,则以各种必要手段,如强袭、坑道作业等,力求克复之。”

923日夜晚,榆辽公路上袭击日军各个据点的战斗一齐打响了。右翼队顺利攻占榆辽公路上的小岭底、蒲上等日军据点。左翼队一部攻克沿壁、王景等日军据点,主力向驻守榆次的400多名日军发起攻击。

924日,左翼队经过一夜激战,攻占了榆次城的大部分地区,残敌退向榆次中学,这是日军设在榆次的一处核心阵地。日军凭借坚固工事,依仗有飞机掩护,负隅顽抗,不时地施放毒气。八路军攻城部队连续发起3次强攻,都没有把榆次城攻破。指战员们遵照刘伯承的指示,仔细分析敌情后,决定改进方法,采用紧迫作战。这时候,部队一面继续对残敌进行攻击,一面组织人员挖坑道,并把坑道逐渐挖到日军的核心阵地。

925日下午4时,一段隐蔽的坑道终于挖到了日军的碉堡底下。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爆炸声,日军主碉堡西南面的外围工事被炸毁了。早已等候在工事旁的突击队员冒着烟雾,迅速冲向日军主碉堡,一架架云梯很快架到12米高的碉堡上,手榴d雨点般地落在碉堡里。碉堡内的日军被巨大的爆炸声惊得失魂落魄。

经过一番艰苦的战斗,八路军攻占榆次县城,歼灭日军中队长以下400多人,缴获各种火p12门,轻重机q17挺,步q200多支。

927日拂晓,右翼队向辽县以西的石匣发起攻击,激烈的战斗一直进行到天黑,八路军指战员占领了石匣。

928日,左翼队和右翼队调整部署,准备协同新编第10旅进攻辽县。这时候,驻在和顺、武乡的日军同时出动,援助辽县。由于敌情变化,八路军总部命令部队停止进攻辽县,以一部兵力牵制南下之敌,其余兵力转移,准备在红崖头、官地垴地区伏击日军。第129师根据八路军总部的命令,即组织部队转移,并于2924时将管头的日军据点攻克。

930日,天气晴朗,上午9时,左翼队第386旅的部队进至红崖头以南的山地,右翼队第3852个团的官兵正向伏击地域开进时,从武乡出动的600多名日军意外地进入预定伏击地区,日军的先头部队正好与右翼队的指战员在途中遭遇。两军相遇勇者胜。八路军有勇敢战斗的优良作风,很快占领有利地形,同日军激战。左翼队第386旅迅速向日军的后尾和侧翼发起攻击。

日军指挥部得知增援部队在途中遭遇八路军,陷入西面包围之中,立即调了8架飞机来掩护。被围日军看到空中转来转去的飞机,即命令部队抢占周围高地,负隅顽抗。八路军指战员向被围日军连续发起10多次攻击,激烈的战斗进行了数十小时,歼灭了数百名日军,其余日军依托已经占领的有利地形,继续顽抗。

正当两军在临时阵地上处于对峙状态时,日军的增援部队赶到了。

八路军总部鉴于战场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决定结束战斗。

1014日,日军的一支运输部队在和顺至辽县之间的公路上行进。129师得知这一情报后,事先在弓家沟设伏。当日军的运输队经过八路军伏击区时,遭到猛烈打击,40多辆汽车被击毁。

榆辽战役,日军独立混成第4旅团遭到八路军第129师指战员的歼灭性打击,先后被歼灭近1000人,仅100多人得以幸存。榆次城内日军储备够用1年的粮秣、武器和d药,全部被八路军缴获。

12、上党战役

19458月下旬,国民党军第二战区阎锡山部5个师1.7万余人,在日伪军配合下,侵入晋冀鲁豫解放区腹地长治(古称上党郡)地区。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刘伯承等指挥太行、太岳、冀南军区3个纵队及地方武装共3.1万佘人,于910日发起上党战役,收复屯留、潞城、长子、壶关等城镇,并围攻长治。阎锡山急令8个师共2.3万余人,由太原、榆次南援。刘、邓以一部兵力继续佯攻长治,主力秘密北上,预伏于屯留、篪亭之间地区。102日,解放军对进入预伏地区的阎锡山援军发起攻击,激战4昼夜,将其大部歼灭。8日,长治守军向西南撤退,解放军奋起追击,至12日晨,将其聚歼于沁河东岸的将军岭、桃川地区。此役,共歼国民党军12个师计3.5万余人,缴获火p24门、机q2000余挺、其他q1.6万余支,上党战役歼灭的阎锡山部队占其总兵力的三分之一。 对于阎部是沉重打击;此战役解除了晋冀鲁豫解放区的直接威胁,从此,晋冀鲁豫解放区日益巩固,成为后来我党夺取全国政权的重要基地。   

上党战役是重庆谈判期间,晋冀鲁豫军区部队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国民党军的光辉战例,也是解放战争时期打的第一个歼灭战。这一胜利打击了蒋介石的内战气焰,有力地配合了我党同国民党的重庆和平谈判。加强了中共在重庆谈判中的地位,对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起到了重要作用。

13.千里跃进大别山

率部千里跃进大别山是刘伯承光辉军事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1947630日,刘邓大军12万人马强渡黄河,开进鲁西南,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正在刘邓大军鏖战鲁西南,捷报频传的时候,毛泽东敏锐地意识到:雄峙于国民党首都南京与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的大别山,乃是敌人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如遣一支部队控制住大别山,则东可取南京,西可夺武汉,不仅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唾手可得,还可俯瞰中原。刘邓大军迅速直插大别山地区,直逼南京、武汉,就能全面打乱蒋介石的战略部署。于是,723日,毛泽东致电刘邓:"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 29日,毛泽东又亲自起草了一份标有三个"A"字的加急绝密电报:"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如陈赓、谢富治及刘伯承、邓小平不能在两个月以内以自己有效行动调动胡宗南军一部","陕北不能支持".

此时,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部队经过近一个月的连续作战,已经极度疲劳,而且伤亡较重,亟需休整补充。但刘伯承、邓小平看完标有3"A"字的电报后,马上复电中央:完全服从中央决定,半个月后行动。实际上在收到电报后的第9天,194787日的黄昏,刘邓大军的12万人马就在100多里宽的地面上,悄悄的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千里跃进大别山。

这是一着险棋。从鲁西南到大别山远隔千里,前有陇海路、黄泛区、沙河、涡河、汝河、淮河等天然障碍,后有蒋介石十几个旅的部队穷追不舍,再加上正值酷暑、雨季,河水猛涨,道路泥泞,暑气蒸人,部队本来就疲惫不堪,现在又要马不停蹄地向南奔驰,真可谓困难重重。

摆在刘邓大军面前的第一到难关,就是号称"死亡区"的黄泛区,这里只能隐隐约约地看到一些坍塌的民房屋脊,积水没膝,深处及脐;即使是无水的地方,也尽是些稀烂的胶泥,前脚起,后脚陷,荒无人烟,行军、食宿均十分困难。17日,刘邓大军战胜困难,胜利通过黄泛区。18日,又渡过沙河。20日,部队轻装向汝河进军。

原来错误地认为刘伯承、邓小平所部是"北渡不成而南窜"的蒋介石,此时才如大梦初醒,惊出一身冷汗, 气恼得撤了参谋总长陈诚的职务,亲自兼任参谋总长飞到前线督战。蒋介石调来整编85师经过平汉路南下,驻守在汝河南岸,毁了汝河上所有桥梁,全力收缴或砸烂汝河上的所有渡船,并且以猛烈的火力阻击刘邓大军。前有阻兵,后有追兵。情况万分危急,在此紧要关头,刘伯承豪迈高呼“狭路相逢,勇者胜。亲自指挥部队抢渡,野战军先头部队打的英勇顽强,他们所有的步q都上刺d,每颗手榴d都揭开盖,沿途不留一个据点和一个敌人。这样从头天晚上打到第二天下午,825日下午,刘邓大军渡过了汝河。

最后一道险关就是淮河。8月的淮河正值雨季,水情变化无常,刘邓大军缺少渡船,被阻挡在淮河北岸。此时,敌人追兵的先头部队已经和刘邓的后卫部队接上了火,形势再次变的紧急起来,刘伯承借着马灯的光亮,手拿竹竿,亲自探测水深。刘邓大军刚刚冒险渡过淮河,追兵就赶到了淮河北岸。不料此时河水突然暴涨。数十万国民党军队只得望河兴叹。经过20多天千里挺进,827日,刘邓大军终于冲到了大别山。

这一消息传到陕北,毛泽东欣喜地说:"我们总算熬出头了,20多年以来,革命战争一直处于防御地位,自刘邓南征后,我们的革命战争,才在历史上第一次转为战略进攻。"

可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11月,蒋介石在南京主持召开"大别山作战检讨会",设立"华中剿总",随即对大别山进行全面围剿,刘邓大军无后方,缺衣少粮,除自己设法解决饥寒问题外,还要同敌人作战。刘伯承指挥刘邓大军完成了挺进大别山的任务,象一把利刃插进国民党军的战略纵深。

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战争的一个伟大转折,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加速了国民党政权的覆亡,加快了新中国的诞生。

14、解放大西南

1949111日,"西南战役"开始。刘伯承、邓小平、贺龙等指挥第二野战军主力,第一、四野战军各一部,在地方武装配合下,向盘踞在西南地区的国民党军发起战略进攻。第二野战军一部从湖南进入贵州,15日解放贵阳。第二、四野战军各一部由湖南常德、湖北宜昌西进,30日解放重庆。此时,敌胡宗南部正由陕、甘南部向成都方向撤退。为了把敌人歼灭于成都地区,第二野战军分由贵阳、重庆迅速抢占乐山、邛崃、大邑等地,完全截断敌军向西南逃跑的通路。同时,第一野战军一部由陕、甘南部分路穷追逃敌,直逼成都,协同第二野战军完成对成都敌人的包围。129日,云南、西康的国民党军先后宣布起义,两省和平解放。被围在成都之敌,除一部分在突围中被歼外,其余宣布起义或投降。1227日解放成都。全战役历时57天,共歼国民党军90余万人,解放了四川、贵州、云南、西康四省。

西南战役共经历了57天,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川、康、滇、黔全部或大部,以及湘、鄂、陕、甘等省最后的50余座城市。此战,是一个战略决策和战争过程基本吻合的典型战例,人民解放军采取大迂回、大包围策略,奇正并用,主攻部队在广西战役的掩护下,行动迅速,一举切断了国民党军的退路,起到了奇兵作用。位于川陕的一野第18兵团积极行动,采取先慢后快的方针,先巧妙佯攻,但却攻而不破,使国民党军误认为解放军的主攻方向在川北,从而将胡宗南集团抑留于秦岭地区,当主攻部队将国民党军的路切断后,即采取穷追猛的的战术追歼逃军,确保了战役的顺利进行。作战中,解放军还把强大的军事进攻和有效的政治争取紧密结合起来,加速了战役的进程。在中央、中央军委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刘伯承、邓小平积极开展了对敌政治攻势和策反工作。1121日,他们向西南国民党军政人员提出四项忠告,号召他们停止抵抗,投向光明,改过自新,立功赎罪,并明确规定了政策界限,对业已起义和投诚的武装,一律暂不编散,不收缴武器,指定地点集中,听候处理。

129日,国民党军云南省政府主席兼云南绥靖公署主任卢汉、国民党西康省政府主席刘文辉、国民党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邓锡侯、潘文华等率所部分别在云南昆明、西康雅安、四川彭县通电起义。

18兵团在贺龙、周士第的率领下,于1949123日兵分三路日夜兼程,追击南下,于27日进抵江油、绵阳、巴中一线。至此,聚集成都及其周围以胡宗南部为主的国民党军数十万人被全部包围。

1226日在人民解放军的军事压力和政治争取下,被围之国民党军第7、第15、第16、第20兵团宣布起义。由崇庆、新津分两路突围之国民党军第5兵团除一部逃往西昌外,其余被第二野战军歼灭在邛崃、大邑一线。

1227日,国民党军第18兵团在成都以东地区宣布起义,当日,人民解放军占领成都,西南战役结束。

此战役,是中国战争史上歼敌最多的作战,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10个兵团部、49个军部、133个师共计93万人,其中国民党军正规军、地方保安团队70万余人(俘敌196100人,毙伤8830人,起义401660人,投诚95640),地方游杂武装20多万人,解放西南数省广大地区。

15、创办军校

"治军必先治校"是刘伯承的名言, 刘伯承为此奋斗了一生。早在中央苏区,他就担任过红军学校的校长兼政委。长征途中,他既是中央红军的总参谋长,也先后担任了红二方面军和四方面军的红大校长。到陕北后,在繁忙的战争指挥中,兼任红军大学副校长。解放战争,率领大军转战南北,在担任第二野战军司令员的同时兼任二野军政大学校长兼政委,指挥战争之余,还亲自任教,常以一个教官的身份出现在学员面前。

在解放初期,百废待举,万事待兴的艰难环境下,他强撑病体,和教员、干部一起摸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办好高级军事指挥院校的道路。他千辛万苦地选拔教员,字斟句酌地研究和确定办学方针,逐项科目审定教材。在和平环境下我军的办学方针,高级军事学院的课程设置和内容选定都凝结着刘伯承元帅的心血。建国后刘伯承主持军事学院的工作达七年多的时间,为人民军队军事教育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在办学过程中,刘伯承倡导良好的学风和校风。校风是育人的重要环境,学风是成长的重要条件。为了使刚刚办起的学校尽快形成良好的风气,他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学校建立起完整的正规化规章制度,通过严格管理保证了这些制度的贯彻执行。

为了形成良好的办学风气和领导作风,他提倡"人人当院长""执事者各执其事"各负其责。倡导"共同学习政治,各自钻研业务;统一集中领导,单刀直入基层;集中领导,分工负责"工作方法和领导作风。

为了适应现代化正规化的需要,刘伯承亲自审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针。他提出了"战术为经,技术为纬,经纬交织,纵横联系,编织起来"形成整体的训练指导原则。他强调把训练和培养善于组织指挥现代化诸兵种协同动作的指挥员作为高级军事指挥院校的培养目标。

办学离不开师资,他广开师源。他提出并采用"速成""速办"等方法提高教员的专业水平,提倡"尊师重教"以促使教员对教学工作的热爱。刘伯承十分关心教材问题,他主张教材要少而精,内容要准备无误。他要求提法妥当,用语准确科学,标点符号无误。他还常常在百忙之中亲自抓教材的编写、翻译、校对、出版等工作。

刘伯承办教育其成绩是显著的,毛泽东主席在《给军事学院训词》中充分肯定了刘伯承的成绩,他说:"军事学院的创办及其一年多以来的教育,对于建设正规化、现代化的国防部队,是有重要贡献的。"

"我军院校教育的开拓者""我军院校之父"等词来描述刘伯承对军事教育的贡献是恰如其分的。刘伯承饱读古今中外军事著作,结合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潜心钻研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对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和司令部工作都有独到的论述。他的军事谋略和指挥艺术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贡献。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 标签:总长 
  • 发表评论:
     

    时 间 记 忆
    <<  < 2023 - 11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最 新 评 论
    最 新 日 志
    最 新 留 言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友 情 连 接


     
    天涯博客欢迎您!